李瑞英,河南濮阳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经是央视王牌节目《新闻联播》的主播,也是央视早一批新闻主播中扛把子级别的重量级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位如此优秀的央视人,李瑞英身上,一定有一些闪光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热爱工作,尽职尽责,这是不必多说的。然而更值得称道的,是他曾经"六亲不认",不顾儿子的突发状况继续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我们走进李瑞英的经历,来感受她身上的伟大的气质。

辉煌的央视生涯

李瑞英早在1986年就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工作,是央视最早一批的骨干级新闻工作者。

1990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的国际赛事——亚运会。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气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个好的开幕式,更是这次体育盛会能够成功举办的重中之重。当时的李瑞英仅仅29岁,初生牛犊不怕虎,接下了开幕式解说的重任。那一次的解说十分圆满,开幕式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李瑞英也开始被台里的领导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李瑞英获得了在央视春晚主持的机会。这一次的春晚主持,使李瑞英开始被更多的公众知晓。

1996年对于李瑞英来说,是事业的关键一年。那一年,是央视《新闻联播》开始实时直播的第一年。作为一档老牌的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向来都是新闻主播界的顶级人才,而实时直播对于主持人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次在重要场合表现优秀的李瑞英,经过中央电视台领导的慎重考虑,被选为了第一位实时直播《新闻联播》的女主持人。这一次,李瑞英依然没有辜负台里领导的期望,在《新闻联播》里推出了《北京开发不忘农业》等一系列新闻报道,获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和台里领导的一致好评。李瑞英和搭档罗京持续主持《新闻联播》两星期,为后来的主播们留下了样板和范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闻联播》之后,李瑞英成为了台里炙手可热的明星级主持人。更多的重要场合都需要她的参与,台里的领导才放心。1997年,是邓公逝世的那一年,李瑞英和罗京持续工作三十个小时,为悼念活动做直播解说。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李瑞英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因此获得了中央领导的点名表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李瑞英投身于央视新闻频道的创建和运营。2009年,她再一次被予以重任,解说国庆60周年阅兵式。

2014年,李瑞英和搭档张宏民一道退居幕后,告别了新闻联播。

不得不说,李瑞英的央视生涯是无比光彩、耀眼夺目的。

新闻传播的创新者

李瑞英对央视的贡献,不仅仅是一次又一次完成主持的任务,还有她对于新闻传播的思考和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的金融峰会期间,李瑞英采访了欧盟财长和一些国家元首,这是为《新闻联播》走出演播室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1年开始,李瑞英开始探索新闻报道风格的转变。在她看来,新闻的传播如果要真实而准确,就必须对新闻发生的前前后后有切身的体会。在这个想法的引领下,他来到新疆,扎根在库尔班当地,和当地人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

之后她将在新疆的切身体会写成了新闻报道《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这篇报道的意义非凡,因为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即扎根日常生活获得新闻来源,以切身体会来传播新闻,是一种实事求是、也极有价值的新闻传播模式。

直至今日,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系列报道》等通过记者切身体会而写成的新闻报道,而这一切的开创者正是李瑞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够对新闻传播进行思考和新的模式的尝试,这不仅需要极大的新闻功底,更需要的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在笔者看来,李瑞英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新闻人。

"六亲不认"的新闻人

李瑞英对新闻工作的尽职尽责,也从一次意外事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李瑞英距离直播节目开播还有十几分钟。当时她正在紧张地准备着,而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告诉她说他的儿子突然坠楼,头部有出血,情况比较紧急。一边是亲生骨肉突遭横祸,一边是本职工作不可耽搁。在短暂的权衡之后,李瑞英还是选择先把节目播完再去医院。那一次直播,李瑞英依然高质量地完成了节目,没有任何人能看出此刻她是一个受伤儿子的心急如焚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成节目之后,李瑞英马上向医院赶去。所幸儿子的伤并无大碍。看着儿子头上的血迹,李瑞英顿时忍不住哭了出来。在她自己看来,她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职责。当时也有很多人说李瑞英其实完全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第一时间来照顾儿子,台里的领导一定会理解。甚至有些人说李瑞英有些六亲不认,为了工作连儿子都不管了。

然而,不论怎么说,这一件事我们能够感受到李瑞英作为一个央视新闻主播对自己的高要求。为了工作,暂时不顾自己的家庭,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李瑞英作为央视早一批的新闻人之一,她对于央视,对中国新闻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她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对工作的尽职尽责,更多的是一种对事业的热爱,是一种奉献。这种奉献,是哪怕儿子坠楼,也坚持继续上班。这种"六亲不认",背后体现的,是一个新闻人对于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一次"六亲不认",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李瑞英何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着对待事业应该持哪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