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广西资源县瓜里乡坚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一心二带三区”为发展主线,乘粤桂协作的东风,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福禄之乡·生态瓜里”乡村振兴新篇章。

围绕一个核心,聚焦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瓜里乡党委、政府按照“精准施策,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在结合各村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强化创特引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推进富硒鱼米、中华肾果、晚秋黄梨、罗汉果、三木药材、高山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

该乡以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品牌效益为抓手,结合群众稻米种植的传统,挖掘优质稻米产品附加值,通过基地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白竹村瓜田垄里项目——富硒“稻渔”共生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订单+农家乐”的发展模式,修建了步行道400米、田埂2000米,引进5个新谷种,育秧20亩,直接给94户农户(含脱贫户34户)带来8万余元收益。目前,该示范基地正规划建设农耕文化中心、瓜藤休闲长廊、观景亭等项目。同时,瓜里村稻螺综合种养基地,与柳州谷之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壹味天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保价回收协议,与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开展稻螺渔种养实验。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立体种养,即“水里有渔(螺、鱼、泥鳅)、水上有稻、田上有瓜(葫芦瓜)”,基地的田间地头种植葫芦,借“福禄(葫芦)之乡”之名推广全乡葫芦产业,弘扬“福禄文化”。目前,该项目已完成70%的基地和园区建设,带动102户农户参与(含脱贫户37户)。

紧盯两个重点,巩固脱贫成效谋划振兴布局。

一是巩固脱贫成果,严防规模返贫。瓜里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部署会、推进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内容进行梳理,结合班子成员分工,成立了15个专责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并制定出台《瓜里乡“防返贫 守底线”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扎实开展“防返贫 守底线”专项行动,全面摸清底数,找出存在问题和风险隐患。同时,创新工作方法,在全乡开展交叉检查,主要领导对“后进村”亲自督办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持续在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稳岗就业、落实“应帮尽帮”上下功夫,促进脱贫群众和脱贫地区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指标,对照相关政策,逐项检查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享受政策和帮扶措施情况,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重要指标。

二是围绕乡村振兴,谋划发展布局。结合瓜里实际,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实施产业振兴和旅游振兴工程,谋划了“一心二带三区”的发展思路(“一心”:即以瓜里乡集镇为中心;“二带”:即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为主的旅游经济带和以名特优农产品种养为主的特色产业带;“三区”:即十里坪坦高山自然公园旅游区、金江石屋水休闲康养避暑区和白竹龙头石奇石景区)。同时,该乡组织邀请了30余名区内外瓜里籍优秀人士召开“瓜里人话瓜里建设”座谈会,围绕“一心二带三区”的发展思路,广泛征集“金点子”“好建议”38条,为瓜里乡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百草之乡”,依托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桂北最美田园小镇”,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绘就“福禄之乡·生态瓜里”新蓝图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三个方面,筑牢“三农”根基激活发展动能。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凝聚组织力量。建立领导有力、责任明晰、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构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1+5+N”村级组织体系,推进瓜里村“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白竹村“党旗红·鱼米香”、白水村“党建引领·瓜果飘香”等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打造金江村石屋水、水头村寨背底、丰绿生态园等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同时,该乡围绕“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社会清朗”目标要求,每年召开4次以上专题研究会,严格落实完善好“三重一大”、民主集中制、内部控制管理等制度,开展好同级班子领导及乡直单位负责人的廉政谈话工作,组织开展廉政家访、勤廉家庭个人评选等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廉洁文化,推动清廉瓜里建设。

二是借力粤桂协作,携手发展共赢。为更好借力粤桂协作,助力乡村振兴,该乡结合乡村振兴实际情况,围绕“一心二带三区”发展主线,通过与南山区西丽街道办开展互访交流,制定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消费扶贫、人才培训等帮扶需求清单,并签订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争取更多粤桂协作资金项目,获得更多产业帮扶,加强与和水头、义林结对帮扶的深圳市乐普医疗有限公司、深圳市百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协作,积极向企业输送各种劳务,畅通农特产品向深港澳大湾区销售渠道,形成与南山区西丽街道办互访交流的常态机制。同时,该乡还从制度保障、培训指导、项目审核、资金管理等四个方面落实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粤桂协作资金的使用管理。

三是守住农业底线,筑牢发展根基。严格落实“田长制”,实行网格化保护管理,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坚决守护好耕地红线。制定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全面掌握真实现状,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逐个逐块稳妥有序推进清理腾退,恢复种粮,严厉打击侵占耕地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通过采取“树牢一个意识、签订一份责任书”的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工作。确定了义林村一个50亩以上的撂荒治理示范点,现复垦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依法对大田村和水头村两处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种植50亩罗汉果的耕地进行清除整治。

(唐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