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副主任 李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4月,人民银行会同农业农村部、工信部等6部委在重庆市等9省(市)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紧密结合地方特色金融改革,以扩展金融服务广度、提升农村金融承载能力为主线,围绕金融“基础设施到村、公共服务到户、数字普惠到人”的总体目标,以“1+2+N普惠金融到村”工作为具体抓手,运用科技手段在“三农”地区开展货币信贷到村、支付结算服务、信用体系建设等多项行动计划,解决涉农金融服务痛点难点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着力满足农业农村农户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做精做实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打造“1+2+N普惠金融到村”服务平台

针对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获取难、农村金融服务渠道相对匮乏、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聚焦“科技赋能农村金融基层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持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指导辖内各级行和银行业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的普惠金融服务。以行政村为基准,利用技术手段打造1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惠金融基地,建设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普惠金融知识宣传站2个站点,搭载货币信贷、支付结算、绿色金融等N个普惠金融到村行动计划,综合打造“1+2+N普惠金融到村”服务平台。

1.整合分散的金融服务渠道。在行政村设置普惠金融基地,对口银行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监管部门政策宣讲渠道,拓展线下普惠金融到村基地服务范围,构建金融服务一站式咨询和办理、涉农金融政策和消费权益保护知识一览表等服务。在普惠金融到村基地,农村居民不仅可以办理存汇款、购买国债等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一张二维码办理信贷、购买理财,学习反洗钱、存款保险、防范金融诈骗及个人信息保护等金融知识,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金融知识“码”上学、金融服务“码”上询、金融产品“码”上选,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在长寿、秀山等9个区(县)上线服务平台,建成线下基地4340个,长寿区、江津区、城口县等6个区县实现了全覆盖,惠及766万农村居民。

2.构建涉农数据监测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普惠金融到村大数据平台,多维度采集信贷支持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协同、农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10余个数据,全面、系统监测和评估全区各行政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为金融服务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比如,普惠金融线上服务平台开放式一键链接各银行金融服务入口,精准对接供需双方,实现线下普惠金融到村基地和线上服务平台的双向联动,通过涉农数据监测中心可以开展融资对接、监测分析工作,对涉农信贷增长较慢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该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3.打造数字乡村行动计划。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惠金融到村基地基础上,从促进金融创新与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覆盖面等方面加大协同力度,利用科技手段搭载涉农信贷服务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绿色金融协同等N个行动计划,精准对接农村各类主体生产生活中的金融需求,为乡村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推出专项行动计划,

推出专项行动计划,

提升农村金融承载能力

提升农村金融承载能力

1.聚焦农村金融,增强涉农信贷服务可得性。针对“三农”地区信贷融资增长较慢等问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长江渝融通”涉农信贷服务系统,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涉农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的政策查询、金融产品服务检索、融资需求对接服务,有效解决融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畅通涉农融资渠道。该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相关信贷数据,重点监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的信贷增长情况,在央行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涉农融资服务可得性。2021年,在33个区(县)现场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会39场,通过平台累计向1448户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10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平台向国家级、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504户市场主体提供7.8亿元融资。

2.聚焦绿色金融,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针对绿色信贷风险评估所需涉农绿色金融数据(如环评数据等)缺乏统一标准、数字化程度低、获取时间长等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辖内各区县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金融机构的环评信息、绿色项目库和绿色信贷业务等数据进行整合并统一分析处理,构建绿色项目智能识别和环境效益测算模型,评价贷款融资项目是否符合绿色信贷标准,并测算项目的节能减排能力,搭建“长江绿融通”农村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涉农绿色金融信息对接,为涉农企业绿色信贷融资需求和银行融资产品进行匹配,提升银行的绿色信贷服务能力。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已连接超90家金融机构,为超过800个项目(企业)提供融资需求,累计放款超900亿元。

3.聚焦支付服务,打造农村便民领域场景。针对农村居民现金取款、公共事业、交通智能缴费服务渠道较少等问题,推动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点与移动支付服务点“三点”融合共建,通过银行卡、云闪付、助农取款、电子商务等方式延伸金融服务渠道,让村民“足不出村”办理基础金融服务。加强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的推广应用,稳步扩大“云闪付”扫码支付交易量,鼓励和引导“云闪付”APP创新开发更加贴近“三农”需求的支付产品和服务。引导银行和支付机构,为乡村振兴产业供销提供网银、移动机具等结算服务,为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提供网络支付,量身打造农村产业链定制化支付服务解决方案。截至2021年末,在全市布设1.1万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6599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升级改造;累计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86万张,为“三农”量身定制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累计实现交易106万笔、金额54亿元、融资授信超10亿元,为持卡人减免费用上千万元;全国首批试点“云闪付”APP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功能,累计受理查询14万次;打造“一分钱绿色出行”惠民品牌,已惠及1076万人次;推动“云闪付”APP开通“川渝一家亲”专属频道,汇集两地日常生活、出行、商务等各类优惠活动和服务权益。

4.聚焦信用建设,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以“互联网+”形式开展涉农金融数据采集,由农户自主申报模式进行涉农数据采集,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优化和涉农信息采集工作,补充丰富涉农企业的多维度评价指标,推动涉农数据跨领域共享应用,为“三农”信贷融资提供可信任、可追溯的数据源,提高信用体系覆盖面和应用成效。联合政府部门、涉农银行制定信用村(镇)评定标准,积极开展信用村(镇)、信用户创建工作,并对信用经营主体、户、村、镇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和手续等金融服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助力乡村金融信用建设。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重庆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采集552万农户、7.09万农村经济组织的相关信息,全市评定信用乡镇115个、信用村1666个。

5.聚焦移动金融,弥合“三农”地区数字鸿沟。针对中老年群体、农村地区群众使用移动金融APP时存在界面字体难以辨认、文字输入不方便、业务办理入口查找难等问题,组织辖区法人金融机构推进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适老化、涉农化改造,提供简洁版、大字版、语音版等多版本,为老年用户提供涵盖语音朗读、大号文字显示、通俗业务用语等功能的金融服务,简化线上操作及业务办理流程,提高金融产品的易用性,更好弥合数字鸿沟。其中,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结合重庆方言使用广、传承率高等特点,通过打造“支持重庆地方方言的智能银行服务”实现了方言便民服务的全方位供给,覆盖方言智能导航、智能填单、对话机器人等应用场景,让能“听懂语言”的智能服务惠及广大百姓。

持续提升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持续提升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工作成效

工作成效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将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农村金融普惠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乡村建设数字化”四大任务,整合人民银行各支行、辖区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等各方资源,结合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特点,继续完善“1+2+N普惠金融到村”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应用场景。推动示范工程项目优先落地在国家级(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县、乡镇)、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产业强镇、农业园区,及时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深入挖掘项目特色,增强金融科技赋能的示范引领作用。

(栏目编辑:杨昆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