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放暑假了,玩网络游戏是不少孩子暑假最愉快的事之一,家长一定要管好。

如果一个10几岁的孩子偷偷给网络游戏账号充值,家长还能向游戏平台要回这笔钱吗?

前不久,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就有这样一个。

沈某是一名10岁的小学生,以查资料为由借用父亲手机,偷偷在某游戏公司运营的网络游戏注册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看到父亲用支付宝,记下了密码,于是用父亲支付宝多次充值,累计充值金额3万元,单次充值最多的一笔648元。

沈某父母认为,沈某作为小学生,充值金额和消费行为超过其民事行为能力,应不产生法律效力,于是将游戏平台告到广州互联网法院,要求游戏平台返还充值钱款。

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沈某注册的游戏账号,认证的姓名是父亲的名字,而身份证号码又是母亲的,也就是说游戏账号实名认证在姓名与身份证号码无法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反映了这个游戏平台帐号实名认证真的是形同虚设,违反了国家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要求。

后来广州互联网法院主持调解,游戏公司一次性向沈某返还了所有充值款项3万元。

同时,法院还向游戏公司发出了司法建议书,建议游戏公司积极排查身份认证系统漏洞,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

为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司法建议点赞!

无独有偶,前不久,羊城晚报也报道了一起小学生打赏主播的新闻。

广州的钟女士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她小孩在猫耳FM APP上给主播“刷钻石礼物”,6天时间里打赏2.69万元,她多次申请退款遭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女士说,女儿11岁,平时会利用手机上网课、查阅学习资料,今年4月8日至4月14日,女儿在猫耳FM APP上和主播互动时,经不起“大家要多送礼物才有更好表现”的诱惑,共打赏52次“刷钻石礼物”送给该主播。

钟女士说,作为一个单亲家庭,自己带两个小孩,生活压力特别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女儿听说自己的行为给家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时,特别害怕,心里也非常难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既害怕又担心,说再也不敢玩手机了”。

钟女士从4月份开始公司沟通,要求退还上述扣款,但均未被受理。

前不久,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情况报告》。

报告显示:自2018年9月建院以来,该院共受理76件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案,其中57起为充值打赏类案件,占比高达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充值打赏类案件主要包括游戏充值、直播打赏,游戏充值案件平均是充了8.4万元,直播打赏案件平均打赏了6.9万余元,涉案最高金额高达61万元。

76起案件中,年龄最小的仅为5岁,8至16岁的最多,占比86.8%。

“有的未成年人以网课学习、正常娱乐为由欺骗家长获得电子设备,有的未成年人甚至在家长休息时间偷用家长的设备进行娱乐消费。”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姜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互联网法院也发布了典型案例。充值打赏的未成年人基本都是小学生,他们用父母的手机注册账号,充值游戏、打赏主播、看付费漫画等。

比如小学生刘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父亲手机号在直播平台注册账号,8天时间充值4万多元,在直播平台上购买虚拟礼物打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父母告到法院,要求平台返还充值款。

最后,经法院主持,双方达成和解,平台同意返还刘某的充值款项。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报告》中也指出,不少网络游戏和直播、网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身份验证、信息内容等方面有待完善。

如在身份验证方面,有的平台身份核验方式单一,缺乏收集个人信息之外的动态核验等方式。

有的平台在可能获知用户为未成年人后,仍对其充值行为予以放任,还有的平台账号提供代购买、代充值服务,便利了未成年人绕过网络游戏的防沉迷措施。

从法律上讲,孩子打赏主播或游戏充值必须退款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除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作为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实施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行为且没有监护人同意或者监管的情况下,所实施的行为是可以撤销的。

因此,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果是8岁以下的孩子打赏或充值行为,父母是可以要求全额退款。

如果是8——18周岁年龄段的孩子发生打赏或游戏充值行为,父母可以通过协商、起诉等途径要求主播和平台退还打赏款项。

可是孩子打赏主播真的只是平台和主播的问题么?

虽然网络游戏和直播平台存在监管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家长对此负有很大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平时也应该管理好自己或小孩的手机,履行好应有的监护责任,特别是在暑假这样的特殊时期。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多关心孩子的网络行为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一识字就会上网,甚至有的孩子不认识字就开始刷抖音、看短视频。

所以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交友等需要关注外,对孩子在网上的行为也需要去关注关心。

孩子抱着手机或平板,可能在学习,也可能正在遭受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

可能在玩游戏,也可能在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

你眼中乖巧无奇的孩子,可能还是某个网络论坛中的“大神”……

所以,一定要多留意孩子的网络行为,多问问孩子“今天上网做了什么”,千万别让上网的孩子变成了父母眼中的“陌生人”。

2.用心陪伴,让孩子“受关注”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父母要注意营造好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多抽时间陪伴孩子。

孩子都希望受到关注,如果在家里、在现实中没有受到关注,他可能就会寻求网络上的关注。

千万不要让孩子把这种“受关注”的诉求通过网络来实现,这样会出现很多问题。

3.教孩子明辨是非

青少年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原则问题上,家长的教育必须严格果断。

帮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行为界限非常重要。

比如游戏或打赏需要充值,一定不能瞒着父母。自己有事一定要寻求父母的帮助来解决。

家长在平时的生活,做个有心人,利用各种生活场景来引导教育孩子,什么是诱惑,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思想的苗头,加以纠正。

你觉得孩子打赏或游戏充值,平台应该全部返还退回吗?请把你的观点分享在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