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荒马乱之际,百姓流离失所。在古代战争时期,老弱妇孺相携逃亡是常有的事情,而本着尽可能多地保全家人性命的念头,一般来说都会让没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或小孩省些力气,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一路跟随。

但是有一位妇人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逃亡,按理说应该抱着小孩子,让大孩子跟着跑;但她却怀抱大孩子,而让一个幼儿在后面踉踉跄跄地跟着,十分奇怪。是这妇人偏心,不愿意保护他吗?

想知道其中真相,跟我一起往下来看看吧!

01 黄巢起义施妙计,成为插艾草之来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一首诗,出自唐朝的黄巢之手,他出生于商贾之家,年少聪颖,却屡试不第,因而愤愤写下此诗。

此后,黄巢放弃了科举的路子,回到家乡继承产业成为一位盐商。又几年间,各地屡遭灾害,百姓饭都吃不上,当朝皇帝唐懿宗却依然收取高额的赋税,用以充实军队。

黄巢眼见着各地的县官瞒报灾情,百姓们活活饿死却没有一个人管一管,一气之下,与另一位盐商王仙芝聚拢了几千人,在长垣县揭竿而起。

短短一年多里,起义军就扩充到了数十万之众,声势骇人,朝廷震怒。朝廷先是许给王仙芝高官厚禄,致使两人分道扬镳,之后迅速组织力量,与黄巢起义军对抗。

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一路上不断有农民加入,雪球越滚越大,朝廷也束手无策。这一年,端午时节,起义军打到蒙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准备攻城。

当地的朝廷官员为了阻止黄巢起义军继续扩大,就想办法要把百姓们都弄走,实施“坚壁清野”。他们先把城里的青壮年男性都抽到军队,再发出消息: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把黄巢描述的恐怖异常,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以此逼迫百姓们弃城而逃。

这正是“走黄巢”,黄巢之刀即将落下,如不逃走,必将人头落地。

果然,这些消息放出去以后,城里的老弱妇孺争先逃窜,这让原本打算借机宣传的黄巢起义军很是苦恼。

在逃亡的路上,有这么一位道士,仙风道骨,黄袍飘飘,摇着手里的折扇,不急不缓地行走着。他一边走,一边四处观察,但是始终没有出过手。

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位妇人带着两个孩子在路上焦急地跑着,只是这妇人带的孩子着实奇怪:一大一小两个男孩,大男孩看起来已经有五六岁,小男孩刚刚会行走,正踉踉跄跄地跟着妇人。

道士见状,就询问她,为什么抱着能跑的大孩子,却让小男孩跟在后面,就不担心小男孩落后了被军队抓走吗?

那妇人一听也是伤心地落下了眼泪。原来,这两个孩子中,小男孩是她的亲骨肉,大男孩是她兄嫂的孩子。自己的丈夫,哥哥都被抓去充军如今生死不明,嫂嫂在混乱中死去,只剩她一个人带着孩子。

如今自己的儿子还有娘,嫂嫂的遗孤却失去了父母,实在是可怜。因此,这位妇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兄嫂的孩子,这才让小儿子跟在后面,自己抱着侄子跑。

这位道士被妇人的仁心道义打动,于是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回到家里去,在家门口插上艾草!

这妇人不相信一株艾草能够救她,于是不敢这么做,道士却说:你行的是仁义之事,已经破了黄巢的刀,只要用艾草表明你这里是仁义之家,他的军队就不会对你们动手。

这位妇人走投无路,只好相信。但是她天性善良,沿途告诉了所有没有逃亡能力的人,让他们紧闭家门,插上艾草,以躲过一劫。

城里的百姓早已经没有选择,于是家家户户紧闭房门,只在外面插上一根艾草,静静等待最终的结果。

不久,义军攻破城门,进入城中。原本以为城里必将遭受一场血洗,百姓们早就做好了死的准备。但是起义军对插着艾草的人家秋毫不犯,甚至还主动送上粮食,让随军的医生给他们看病疗伤。

人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那位妇人所说的是真的,当真有仙人帮助他们!不久,起义军也放出消息,称黄巢此行,只为清剿不义之人,扫除朝廷的腐败,为百姓们争夺一个能吃饱饭的日子!因此,只要所有人互相帮助,行善积德,起义军不会为难他们,反而会帮助他们生活。

经此,百姓们对黄巢和起义军感恩戴德,无有不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也都在他们的计划之中。

原来,起义军所到之处,人皆走光,财物粮食也被带走,起义军知道有古怪,一打听才知道是朝廷的计策。因此,军中一位谋士打扮成道士走在路上,看看能不能找到破局之法,正巧让她遇见了这位妇人。

起义军不仅破除了朝廷的计划,还为自己争得了口碑声誉,又促成了百姓们积德行善,可谓一举多得。

后来,世人逐渐把这个传统保存了下去,每到端午就在门前插上艾草,以表示多行仁举,善有善报。这便是端午节“插艾草”的来历。

02 艾草的来历:仁心感天地

艾草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一个美好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早在上古时期,武王身边有一位非常依仗的名医,名字叫萧艾,他仁心厚德,非常乐于帮助别人。

当时武王带军队打仗,萧艾随军为伤兵疗伤,每天都忙得顾不上睡觉,吃饭也只是就着凉水吃点干粮。就这样过了几天,萧艾居然患上了痢疾,但是他顾不得自己,还要继续救死扶伤。

晚上,萧艾提着东西急忙忙地往兵营奔跑,一不留神被篝火的树枝给绊倒了,差点砸在火把上。倒地之后,萧艾闻到一股味道,不算好闻,有点冲鼻,也没有细想就进了兵营。

原本萧艾一直忍着肚子疼给他们看病疗伤,但是等到从兵营里出来,萧艾发现自己的肚子已经不痛了,感到十分奇怪。他左思右想,只记得唯一一个奇怪的地方在于之前闻到的那股味道,于是找到士兵询问。

士兵说,他们在附近找到了一种奇怪的草,修长笔直,烧着之后会散发出一股奇怪的味道,可以驱赶蚊虫。按照他们所说,萧艾找到了这种草,并点燃这种草,为生病的士兵熏烤,神奇的是,经过这种草的熏烤,许多士兵的病都好了起来。

武王得知之后大喜过望,叫萧艾过来,称赞他神乎其技,而萧艾也没有隐瞒,把自己的发现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武王,并说:这一切都是野草的功劳!

不过随后武王就昭告全军,将这种野草命名为“艾草”,并发动全军搜寻艾草储存起来,以备治病驱虫。自此,古人对艾草就有颇多赞誉,艾草也成了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

03 挂红灯:黄巢的报恩

除了插艾草,黄巢起义还促成了另外一种习俗:挂红灯笼。

相传黄巢起义军攻打浑城时遇到困难,久攻不下,黄巢拿浑城束手无策,生气地指着城墙破口大骂,发誓要打下来。

浑城易守难攻,但从外面强攻的损失很大,黄巢承受不起,于是他打算亲自混到城里,摸清底细,由内而外瓦解城池的防守。

当时正值新年,黄巢的军队没有过冬的棉衣,如果继续留在城外会产生很大的损失,于是黄巢下令士兵退到山里寻找庇护,熬过寒冬。

新年很快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在做元宵。黄巢心中早就有了一个计划,于是他把自己信任的部下叫过来,吩咐他们暂时隐藏自己消息,他则独自前往城里一探究竟。

黄巢提了一袋子面做成汤圆,假装成商贩挑着担子进了城。刚进城没多久,黄巢就看到西街上有不少人聚在一起正在议论什么,黄巢就凑了过去,准备找一个人问问。

人群里有一个老人,穿着一身破了的棉衣,推着几个小醋坛子,正是一个卖醋的。黄巢觉得他可能比较好说话,就走过去询问:老人家,这是怎么了?

卖醋的老人敲着醋坛,慢悠悠地说,听说黄巢把大军藏到了山里,马上就要攻城,现在官家贴出告示要我们交人交粮,看来要打大仗啊!我们这些老百姓,日子太苦了!

黄巢听完,正想要说些什么,忽然听见一阵马蹄声,紧接着就是士兵们的大喊声:众家百姓给我听仔细了!现在黄巢打扮成卖汤圆的混进了城里,现在城门已经封闭,各街都有巡逻的,发现卖汤圆的立马报给我们,知情不报者斩!

黄巢一听,吓出一身冷汗,他也才意识到原来起义军的队伍里已经混进了奸细,而且职位不低,否则不可能连他的情况都一清二楚。

现如今城门一关,他不可能再趁机逃出去了,只能暂时寻找庇护所。于是黄巢急忙放下身上的担子往街巷里跑,但是已经被发现了,后面紧紧地跟着一队士兵。

军队的士兵都骑着马,在小巷里施展不开,黄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拼了命地往里面钻。士兵们只好抛弃马匹,也跟着钻缝子。

黄巢人生地不熟,跑了许久还在打转,心中焦急如焚,突然他发现自己闯进了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个老人,正是之前和自己说话的卖醋老头。

黄巢急忙跑到老人面前,央求老人救他一命:老丈行行好,让我藏一下吧!

卖醋的老头也愣了愣,最后还是答应了,把黄巢藏在了自家仓库的一个大醋缸里。他家的仓库有十几个大醋缸,其中也有空的,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满的。

黄巢躲在里面大气不敢出,老人也躲在屋子里,非常害怕。不一会儿,一队士兵就撞开了大门,把卖醋的老头揪出来喝骂:你这老不死,快快把人交出来,还能饶你一命!

卖醋的老头也很机敏,装成糊涂的样子:什么人啊?我就是一酿醋的老汉,谁也没见过啊!

士兵又问:没有人?那你大白天的插门干什么?

老头低着头答道:我怕有贼溜进来偷醋,才把门插上了。

士兵不信,来到老头的几间屋子开始搜,醋缸的盖子沉重,士兵嫌搜起来麻烦,直接用石头给砸开了,砰的一声,碎屑横飞,黑亮的醋就流了出来。

老头心疼地用手捂着大缸裂口,哀求道:别砸了!别砸了!真的没有啊!

砸了几个醋缸,满屋子的醋酸味呛得士兵们眼泪都流下来了,连忙跑了出来,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这才扬长而去。

士兵走了,老头坐在地上,抱着缸的碎片哭了起来。这时候黄巢从缸里爬出来,看到老头如此伤心,也感到非常的愧疚,就安慰他说:老人家,别伤心,等我们进城了,我必定百倍报答你!

老头也顾不上伤心,对黄巢说,出了门往东有条小道,你从尽头的院子翻墙就能进庙里,在庙里待到天黑,从城门东南角的豁口出去!

黄巢感激地看了老头一眼,见他确实敦厚可信,就试探地问:老人家,这座城有什么玄妙的地方,黄巢十万大军竟然都攻不下?

老人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这座城是始皇时期建好的,城墙又高又厚,城墙上有滚木,还藏着许多弓箭手,只靠硬攻,起码要三十万人!

黄巢又问:那有没有什么办法?

老人指着一个方向说,从你出来的那个豁口进城才行。

黄巢了然,于是准备辞行,临走前他问老头: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

老人点点头:你就是黄巢大将军吧?

黄巢没有否定,但是他又说道:现在唐兵都骂我是吃人不吐骨头,杀人如麻的妖怪,你为什么不怕我,还要帮我?

老人显得有些激动:黄大将军,我们老百姓都等着你呢!

黄巢听到这句话,心中有些触动:老人家,你家可有红纸?

老人点点头:没有,不过店铺里可以买到。

黄巢说,你去买些红纸,扎个红灯笼,挂在房檐上,等我的军队过来就行了。说完,黄巢就急忙往寺庙的方向跑了。

老人听了黄巢的话,去买了红纸扎灯笼,挂了起来。想了想,又觉得这样不妥,便告诉自己的街坊邻居,黄巢要来了,挂红灯笼能保命!

一天的时间,穷老百姓家门前都挂起了红灯笼。至于那些贪官污吏,土豪恶绅,根本没人通知他们,因此他们门前没有红灯笼。

黄巢回去以后,连夜点了五千精兵从城墙豁口进入城中,里外夹击,一举攻破了城门,冲了进来。按照黄巢事先说好的,对那些门前挂红灯笼的,起义军一律不准侵犯,没有红灯笼的,冲进去就把那些平日里欺男霸女的恶人给抓了起来。

第二天,黄巢找到了卖醋的老人家中,亲手把新的大醋缸搬进了院子,又给他送了二百两银子。这位老人收下了醋缸,至于那些银子,被他悉数花掉,买了棉衣发给穷人。

此后,浑城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就挂起红灯笼,这个习俗也流传下来。

04 向往与祈福,追求与愿景

公元880年12月,黄巢攻入长安,进入太清宫,于12月13日称帝,国号大齐。黄巢称帝以后,没有离开长安,后来唐兵又至,起义军节节败退,黄巢再想逃离,已经晚了。

公元884年6月15日,黄巢带着外甥林言逃窜,路上林言意识到大势已去,就趁黄巢不注意拔刀杀了他,准备投靠唐兵,却在路上遇到了沙陀博野军,他们把林言也一并杀死,将人头献给了感化军节度使时溥。

当然,也有说法称黄巢是自杀的。

黄巢身死,因他而产生的各种习俗不在少数。插艾草,挂红灯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们的出现虽然也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代表着广大农民百姓们最朴素的愿望:无病无灾,衣食无忧,幸福安康,长长久久。

发展至今,这些习俗也早就与纪念黄巢没有多大的关系了,转而演变成节日里祈福的一种形式。生活离不开这些仪式感,尤其是我们的民族节日,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象征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的追求与向往。

至少对我们而言,许多习俗背后的故事是有知道的必要性的,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铭记过去,知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这么做,传承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

我们传承这些习俗,就是要把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下去,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而不懈努力,顽强追求,一代不行就十代,十代不行就百代。终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这些目标,证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

参考信源

1,《新唐书,黄巢传》

2,《冲天英雄传》李耀华华夏出版社

3,《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上》

4,《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