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2022/7/8

Friday

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

生物医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肥研究院在胶质瘤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分子病理技术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胶质母细胞瘤分子病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Neuro-Oncology上。

脑智卓越中心等关于多特征神经元新型标记工具的研究获进展

该研究开发了对多特征神经元标记、记录和操控的新型分子工具,揭示了腹侧海马神经元的投射模式与情绪编码的对应关系,为解析复杂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更精细且广泛适用的工具集。

深圳先进院采用二区荧光探针实现胶质瘤和脑血管高分辨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影像中心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内源性的白蛋白为载体,构建了具有高荧光亮度、肿瘤靶向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实现了脑肿瘤和脑血管的高分辨成像。

遗传发育所揭示OsKANADI1调控水稻外稃形态建成的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团队前期鉴定了水稻温敏突变体osrdr6-1,在高温下产生极性异常的芒状外稃。该研究揭示OsARF3a作为一个背腹轴极性的重要决定因子,分别受到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的协同调控,进而精细调控水稻外稃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

新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纳米所在氮化镓基纳米柱材料和探测器领域取得进展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陆书龙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Molecular-beam epitaxy,MBE)技术开展了GaN基纳米柱材料外延生长的研究,基于纳米柱结构的GaN基探测器有望获得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拓展GaN基材料在光电探测器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准一维层状反铁磁材料CrZr4Te14的负磁阻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应用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合作,设计出新型的二维层状反铁磁材料CrZr4Te14。CrZr4Te14在6K下发生反铁磁转变,计算表明磁性来自具有高自旋电子态的铬离子。在强磁场下,少层的CrZr4Te14电子器件表现出巨负磁阻效应。由于CrZr4Te14准一维结构特点,在不同方向的磁场下负磁阻行为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合肥研究院在电催化肉桂醛选择性加氢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在常温常压电催化肉桂醛(CAL)选择性加氢研究中取得进展。该工作合成了碳负载的铂修饰氧化钼纳米粒子催化剂(Pt-MoO3/C),探究了其在电化学CAL选择性加氢中的性能,实现高效C=O选择性加氢生成肉桂醇(COL)。

新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25%

德国和比利时的研究人员携手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铜铟二硒化物(CIS)串联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25%,为迄今同类产品最高值。这款太阳能电池柔韧轻便,用途广泛,有望应用于车辆、便携式设备和可折叠设备内。最新研究刊发于美国化学学会下属《ACS·能源快报》杂志。

智能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天光所提出基于焦面点扩散函数复制的静态像差校正技术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焦面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复制的静态像差校正技术。该技术能够快速、精确的校正NCPA波像差,并对共光路部分存在的静态像差作进一步修正。该技术的特色在于其校正稳定、快速且能够获得全局的校正结果,特别适用于系统存在较大初始波像差的情况(多由变形镜初始面型导致)。

合肥研究院研发出主动智能太赫兹电光调制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盛志高团队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研发了一种主动、智能化的太赫兹电光调制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微电子所在动态随机存储器研究领域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刘明团队与华为海思团队联合在2021年IEDM国际大会报道的垂直环形沟道结构IGZO FET的基础上,再次成功将器件的关键尺寸(CD)微缩至50nm。微缩后的IGZOFET具有优秀的晶体管特性,包括约32.8μA/μm的开态电流(Vth+1V时)和约92mV/dec的亚阈值摆幅。同时,器件在-40℃到120℃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可靠性。

空间中心等在地磁平静期中纬度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分布和对流变化特征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助理王玮与合作者,利用佳木斯高频雷达数据,并结合SuperDARN日本北海道东高频雷达的观测数据,对平静期中纬度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分布和对流特征进行统计研究。该研究使科学家对中纬度电离层对流的整体变化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

能源化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连化物所揭示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催化合成气转化反应路径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与研究员侯广进团队利用固体核磁共振(ssNMR)技术,在金属氧化物分子筛(OXZEO)双功能催化剂催化合成气转化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合肥研究院在电催化氮还原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部环境与能源纳米中心在电催化合成氨反应性能与机理探究方面取得进展,通过构筑正十二烷硫醇修饰的铑基催化剂实现高效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NRR),并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表面氢覆盖度对NRR性能的影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 Research上。

上海有机所发表非靶向代谢流组学技术MetTracer并揭示果蝇衰老过程中的代谢稳态变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正江、刘南课题组合作,该工作发展了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非靶向代谢流组学技术MetTracer,并以模式动物果蝇为例,在系统层面上揭示了果蝇衰老过程中发生的代谢稳态变化。

昆明植物所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研究团队的博士李雄团队多年来从事植物对重金属的响应机制和植物修复技术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近日,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资源筛选及植物响应重金属的根际机理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