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曾广闲文

安倍被刺初判为个人行为

2022年7月6日上午,为给当地一名参议院候选人助选,日本前首相、自民党最大派系“清和政策研究会”会长安倍晋三在奈良发表街头演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分钟后,安倍晋三被刺杀,生死未卜。刺客被现场抓获,是一名40多岁的日本男子。此人告诉警方,他对安倍不满,打算杀掉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按照日本相关制度,卸任首相就如普通人,不再享受配备警卫等安保待遇,但考虑到安倍晋三的家族背景,和在日本政坛的影响力,必定依旧受到某种秘密保护,比如现场擒获刺客的几名黑衣人。

我们从刺杀现场视频来看,安倍晋三当日并无其他特殊安保安排,也就意味着日本情报、安全部门,事先并未截获相关预谋刺杀安倍晋三的信息;凶手也被现场抓获,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这次刺杀很大可能不是有组织的安排,而是纯属个人极端行为。

社会极端化已成大趋势

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独立日”枪击案,导致7死46伤,比安倍晋三遇刺更加耸人听闻,而美国2022 年已经发生了130多起类似的大规模枪击事件。

而从全世界来看,无论是矛盾冲突激烈的地区,还是社会平稳的一些国家,极端事件也频繁登上新闻头条。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欧洲的极右翼兴起,和拉美的左翼崛起,都是全球政治极化的表现。

一些霸权国家和政客为了权力和利益,更是刻意发出极端的声音,制造激烈的冲突。

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计极化。

科技“作恶”是社会极化的一大主因

虽然全球疫情和经济大衰退是大背景,但这些年AI算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也是主因。

首先,随着各类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购、外卖、网上沟通等已是生活常态,因此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宅”,社交圈子越来越小,导致人们遇到问题时,寻求社会倾诉和援助的渠道越来越“窄化”。这种宣泄渠道和方式的“窄化”,很容易让人“独断专行”处理问题。

其次,基于位置的服务,如导航、大众点评;基于搜索引擎的服务,如百度、谷歌;基于问答的服务,如知乎、百度知道等,让人们思维方式越来越“懒”,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基于AI算法的用户习惯预测,将用户偏好的内容主动推送,会不断强化和固化人们的主观认知,容易让思想僵化和越来越觉得自己“绝对正确”。

再加上商业机构、政治机构、公众人物、政治人物对这种现象的故意利用,更是推波助澜地加强了人们思想的极化。

比如这次安倍晋三这次遇刺,很可能就是安倍晋三近期频繁演讲的某些政策,伤害了一些群体的尊严,损害了一些群体的利益,而凶手也许正是这个群体中陷入“中年困境”的普通一员。但在被不断“强化”的思维主导下,选择了刺杀他认为的、导致自己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安倍晋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为了减少社会的动荡,和减少极端社会悲剧的产生,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科技有意或无意作恶的监管,否则,我们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只是因为一次偶发的争执,甚至只是偶遇,却沦为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