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福有话说▶

我国的蛙类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就我所知,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蛙类的过程中,各种疾病的发生与危害还是很严重。蛙类养殖业者为了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也有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原粉药物的情况。

因此,如何科学地预防和诊治蛙类的疾病以及能否科学地使用各种化学药物,可能是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产业是否能健康发展或者生死存亡问题。前一段时间我国的一些地方因为养殖污水排放等问题,就已经出现了禁止养蛙的事例。

本文借助我们在养殖鱼类疾病防控中的部分成功经验,建议蛙类养殖过程中,也要做到科学、规范地使用水产用兽药。而建设一个简易的疾病防控实验室,对于养殖蛙类的单位和个人而言,应该是需要的,也是有条件实现或者可算作是必备条件。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工作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不过,总是要有人去呼吁,才能对这个工作有所推动。

对我国蛙类养殖业者科学防控蛙病的建议

文/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周鑫军 王晓娟 陆珍珠

摘要:蛙类养殖业正在我国快速地发展,在各种蛙类养殖过程中由于疾病的暴发性发生与流行,往往给蛙类养殖业者造成严重的疾病损失。有些地方的养蛙者在蛙病防控过程中的滥用药问题比较严重,直接威胁着我国蛙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简要地介绍如何科学防控养殖蛙类病毒病和细菌病的基础上,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能建设一个简易养殖蛙类疾病防控实验室。目的在于帮助蛙类养殖业者解决在养殖蛙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三个方面的技术困难:

(1)当养殖蛙类疾病发生后,无法确诊养殖蛙类的疾病,因此难以做到正确地选用水产兽药

(2)无法筛选到合格、适宜的药物,因此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水产用兽药;

(3)无法确定药物的适宜用量,因此难以做到精准用药。只有为蛙类养殖业者解决了这三个方面的技术问题,才能算是为蛙类养殖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服务。

现在,在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化养殖的蛙类,主要种类有牛蛙(Rana catesbeiana)、美国青蛙(Rana grylio)、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等几个品种。其中,牛蛙、美国青蛙是从国外引进的养殖蛙类,属大型水栖型的静水生活型蛙类,牛蛙个体比美蛙略大,其他养殖条件相同,适合设施渔业高密度养殖。

↑牛蛙

↑虎纹蛙

↑黑斑蛙

虎纹蛙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雌性比雄性的个体更大,成蛙体长可超过12.0cm以上,体重250.0~500.0g。目前开展虎纹蛙人工养殖,均需要申请获得行政许可。

蛙类是很多消费者喜爱享用的美食,加上各种大厨的精心烹制,用蛙类制作的菜肴口味多样,更容易吸引各路食客的。蛙类养殖业可以为养殖业者带来比较好的经济效益,较长时期以来,蛙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均比较稳定,我国消费市场上对蛙类产品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蛙类人工养殖前景是比较广阔的。

与其他水产动物一样,在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条件下,养殖蛙类也是会发生各种疾病的。而且养殖蛙类的疾病不仅种类比较多,一旦疾病流行起来,死亡率也是很高的。本文内容是介绍关于养殖蛙类各种疾病的科学预防与治疗的一些措施。

1. 养殖蛙类的病毒性疾病及其预防

谢简等(2003)用人工感染试验的结果证明,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蛙病毒属(Rana)的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virus,RGV),可以感染美国青蛙(Rana grylio)而导致供试美国青蛙发生典型的病毒性疾病。还有人采用RGV人工感染健康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也获得了成功,受感染东北林蛙出现了典型的病毒性疾病症状。

已经有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种类的养殖蛙类均有可能发生一些病毒性疾病。因为对于蛙类病毒性疾病至今仍然没有能有效控制的措施,一旦蛙类发生病毒性疾病,往往可以给外类养殖业者造成严重的的经济损失。因此,蛙类养殖业者要特别注意对病毒性疾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关于养殖蛙类病毒性疾病,有如下一些预防疾病的措施是蛙类养殖业者,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状况而选择实施的。

(1)对养蛙池塘、养蛙工具和蛙类饵料等实施严格地消毒处理,为养殖蛙类提供良好、安全的生活环境和优质、无污染的饵料。

(2)在引进蛙苗时,要对蛙苗实施病原生物检疫。如果发现有某种致病性病毒感染,就应该坚决放弃引进携带病原性病毒的蛙苗,不要将致病性病毒随着蛙苗而带入新的养殖环境内。对经过运输的蛙苗,在放养到养殖池中饲养之前,还应该实施对蛙苗的消毒处理。

(3)严格控制养殖蛙类的放养密度,避免因为蛙类放养密度过大,而因高密度形成的拥挤因子(factors crowding)可能对养殖蛙类造成严重的应激性刺激。养殖蛙类在受到应激性刺激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就可能受到抑制,而免疫系统功能遭受各种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抑制的养殖蛙类,就容易受到养殖环境中常在的病原性生物的感染与危害。

(4)在某种严重疾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在蛙类饲料中添加适宜的免疫多糖(如来自酵母菌的β-葡聚糖,黄芪多糖等),连续投喂一段时间,以调节养殖蛙类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让养殖蛙类自身免疫机能始终稳定在正常的水平。

(5)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等养殖甲壳类动物,以及“四大家鱼”等硬骨鱼类(osteichthyes)的免疫系统相比,养殖蛙类已经拥有更为完善的免疫系统。在免疫原的刺激之下,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有研究结果证明,利用患某种病毒病后,并已经出现典型症状的养殖蛙类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制备成所谓的组织浆灭活疫苗后,注射接种健康的养殖蛙类,可以预防包括病毒性蛙病在内的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2. 养殖蛙类的细菌性疾病及其预防

2.1多种致病性细菌均可以危害养殖蛙类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能导致养殖蛙类发生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种类是比较多的。有研究者采用克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奇异变形菌(Proteus penneri)、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等水生动物的致病性细菌,人工感染养殖蛙类,结果均成功地导致供试蛙出现了典型的疾病症状。

国内有不少研究者,针对养殖蛙类出现歪头、白内障等症状的患病蛙,进行了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获得了许多相同与不完全相同致病菌的研究结果。如陈耀明等率先报道了脑膜脓毒性黄杆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Flavobacterium)能引起养殖蛙类出现歪头和白内障的病症。陈会波等报道指出引起养殖牛蛙出现歪头与白内障症状的致病菌,是属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的细菌。杨春浩发现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金黄色黄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和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都能在患有歪头和白内障病症的牛蛙组织内分离到,他认为这些致病性细菌都有可能参与了致病的作用。最近,有人从出现歪头、白内障症状的患病牛蛙体内,分离、鉴定到了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2.2药物治疗细菌性蛙病中存在的问题

据部分蛙类养殖业者透露,在蛙类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业者为了防控养殖蛙类的各种疾病,平时使用的药物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将多种抗生素类兽药也作为防控蛙类疾病预防药,将其经常拌和在蛙饲料中投喂养殖蛙类。这种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其实,将杀虫药和抗生素类兽药做为养殖蛙类疾病的预防药物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杀虫药还是抗生素类兽药,原本就不是预防养殖蛙类疾病的药物,而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将其用作治疗养殖蛙类疾病的药物。

正是由于广大的蛙类养殖业者在蛙病防控过程中,未真正做到坚持科学、规范地使用药物,才导致了养殖蛙类一旦发生某种传染性疾病,有效控制其疾病的蔓延就变得非常困难,以致每次养殖蛙类疾病发生后,均可能对蛙类养殖业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国内、外治疗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大量研究与实践结果均已经证明,对于由致病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选择对致病菌具有良好抑制或者杀灭效果的抗生素类兽药,拌和在饲料中投喂,是可以取得良好的药物治疗效果的。我国也有一些抗生素类兽药已经被开发为“国标渔药”,也是可以用于治疗养殖蛙类的各种细菌性疾病。

采用抗生素类兽药治疗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较早的是一些发达国家。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采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的细菌病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人也开始采用多种抗生素类兽药治疗水产动物的各种细菌性疾病。与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量采用抗生素类兽药治疗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开始时间比较晚,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的。

在我国采用抗生素类兽药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由于在使用抗生素类兽药过程中,并没有遵循科学使用抗生素类兽药的相关规范,导致我国允许在水产养殖中使用的几种抗生素类兽药,在大多数地方将其用于治疗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时,均难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了。

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也是很清楚的。由于滥用药导致致病菌对抗生素类兽药产生了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抗生素的滥用就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是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我们是应该研究、学习,而不可随意违背的。采用抗生素类兽药控制各种致病细菌引起的养殖蛙类疾病,也是存在用药剂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所谓量-效关系,只有在适宜的药物剂量范围内,抗生素类兽药才能有效地抑制或者杀灭养殖蛙类体内的致病菌。因此,“精准用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获得抗生素类兽药(其它种类的药物也是同理)良好治疗效果的真实需要。

为了帮助蛙类养殖业者能实现科学、规范、精准地使用药物治疗各种养殖蛙类疾病,就需要帮助蛙类养殖业者解决在如下三个方面的技术困难:(1)无法确诊养殖蛙类的疾病,因此难以做到正确地选用水产用兽药;(2)无法筛选到合格的药物,因此难以做到合理用药;(3)无法确定药物的适宜用量,因此难以做到精准用药。为了帮助蛙类养殖业者解决这三个方面的技术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 关于建设“养殖蛙类疾病防控实验室”的建议

在有条件的地方,我们建议蛙类养殖单位和个人养殖场,建设一个简易的“疫病防控实验室”,目的就在于解决蛙类养殖业者在治疗养殖蛙类疾病时面临的三个方面的技术困难。

建议实验室仪器与设备清单中主要有: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干燥箱、普通冰箱、解剖镜、光学显微镜、电子天平、移液抢、电炉、蒸馏水器、恒温水浴锅、解剖器具、各种规格的水族箱若干个等。

实验室消耗品主要有:移液枪吸头、吸头盒、移液器架、三角玻璃烧瓶、玻璃烧杯、培养皿、玻璃试管、三角玻璃涂布棒、接种环(针)、温度计、酒精灯、试管架、香柏油瓶、玻璃注射器、牛津杯、滤菌器、试管刷、抹布、橡皮筋、称量纸、擦镜纸、牛角勺记号笔、蒸馏水瓶、玻璃蒸馏水瓶、容量瓶、量筒、玻璃广口瓶、脱脂棉、纱布、香柏油双层瓶、解剖盘、血凝版、三角瓶塞等。

培养基与药品主要有:脑心浸液培养基(BHI)、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BHIA)、氯化钠、盐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洗涤剂、氢氧化钠、无水酒精、95%酒精、二甲苯香柏油、琼脂粉等。

购置上述普通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消耗品,大约需要3.5万元左右的经费。有了上述这些仪器、设备和耗材后,再配置1~2个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就可以顺利开展如下一些养殖蛙类疾病诊治工作了。

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利用解剖镜、光学显微镜,可以完成对患病养殖蛙类体内、外寄生虫的检查。作为这类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如果从检查的患病养殖蛙类体内外观察到了某种寄生虫,他们只需要能判断其寄生虫属于哪一类即可,而是无须具备将其准确地鉴定到种的能力的。

又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利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BHIA)和脑心浸液培养基(BHI)等仪器、设备和耗材,可以完成从患病养殖蛙类肾脏等病灶部位分离致病性细菌。作为这类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如果完成了从患病养殖蛙类体内分离到某种致病菌株,他们只需要保证分离菌株是来自养殖蛙类某种脏器即可,而无须具备能将其准确地鉴定到所属种的知识与技能。因为无论是水产养殖用投入品制售企业的实验室,要利用这种分离菌株完成抗菌药物制剂的功效检测试验,还是水产养殖投入品应用企业或个人的实验室,要利用这种致病性细菌完成验证某种抗菌药物的抑、杀菌功效,均只是针对致病性细菌(能区分菌株是革兰氏阳性还是阴性即可)进行的,而无需针对某种特定的致病菌进行。这是因为人们在采用某种水产用抗菌药物,治疗养殖蛙类细菌性疾病的时候,并没有做到根据致病性细菌所属种类的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种类的抗菌类药物。

再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利用实验室准备的各种规格的水族箱,饲养一些健康或者患病的某种养殖蛙类的幼蛙或者蛙苗,完成一些水产养殖用投入品功效评价与药物急性毒性试验,对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的毒性与应用功效进行科学试验观察,为完善产品使用说明书和科学使用这类产品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这类试验对于确保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的治疗与应用效果,均属于必不可少的。因此,也是这中“养殖蛙类疾病防控实验室”应该具备的。

还有,这种实验室需要配备的1~2名实验技术操作人员,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这种实验技术操作人员需要是拥有高中毕业水平以上的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即可胜任养殖蛙类致病性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操作人员的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将从实验室获得的实验结果提交给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由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判断与应用指导。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ncbd0000),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周鑫军 王晓娟 陆珍珠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