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一向被作为唐朝和吐蕃友好的一段佳话,广为传颂。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对夫妻实际上只共同生活了九年,松赞干布就去世了,此后文成公主拒绝了唐高宗派来接她回长安的使者,而是在吐蕃继续寡居了三十年。
究其原因,大体有四点:对亡夫的思念;在两国不同的地位;吐蕃政局的稳定;以及两国后来恶化的关系。
首先我要说,关于文成公主,网上很多文章真的太扯了。有的说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改嫁了松赞干布的儿子,这是把王昭君的故事往她头上套了吧。
吐蕃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没有父亲死了儿子娶继母的习俗,更何况,松赞干布去世时,独子贡松贡赞已经不在世了,孙子芒松芒赞更是未成年,所以文成公主确确实实是守了三十年寡。
另外,还有文章说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身边地位很低,只是个小老婆。
诚然,松赞干布在娶文成公主之前确实已经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但是吐蕃是“平妻制”,一个男子不止有一个正妻。考古出土文献表明,吐蕃当时称文成公主为“赞蒙”(相当于王后),也就明确了她是吐蕃赞普(吐蕃国王)的正妻。
再加上尼婆罗是吐蕃蜀国,论出身尺尊公主不是特别尊贵,所以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地位并不低于她。而且尺尊公主去世比松赞干布更早,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时已经属于“唯我独尊”了。
松赞干布死后,唐高宗李治派使者前往吐蕃,想将文成公主接回,但是她拒绝了。论国家的富庶、生活的舒适,大唐长安当然远胜吐蕃,文成公主不回长安,如果没有与松赞干布的深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年,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终于获得太宗恩准,文成公主入藏,携带了大量的珍宝、书籍、学者、工匠,为促进吐蕃文化发展、科技提高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松赞干布对她也是宠爱有加,比如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将脸涂红)习俗,松赞干布就下令禁止赭面。为了迎合文成公主的喜好,他还穿丝绸衣服,派人向唐朝学习诗书。
这个大八岁的丈夫对自己呵护备至,是文成公主甘愿为他守寡的最重要因素。
文成公主不回国的另一层原因,恐怕在于自己在两国地位的落差。
之前已经说过,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并没有过得很凄惨,相反她受到了吐蕃国民的尊重,享有很高的权威,毕竟是“太后”啊。而在唐朝,她只是一个公主,就完全没有这个待遇了。
文成公主虽然号称“公主”,却不是皇帝的女儿。史书记载她为“宗室之女李氏”,连她父亲是谁都没说。
有人认为她的父亲是被李世民誉为贞观朝三大名将之一的江夏王李道宗,理由是有记载文成公主是任城人,而李道宗曾为任城王。另外,文成公主出嫁时,就是由李道宗执节护送。
这个说法是否真实不得而知。如果真的是李道宗的女儿,那文成公主真的不敢回到长安了。因为在永徽三年(253年),掌权的长孙无忌借房遗爱案铲除异己,李道宗含冤而死。
这种情况下如果文成公主回国,肯定也是不招待见,所以还是留在吐蕃,享受万民敬仰更有成就感。
以上两点是从文成公主的主观意愿出发,还有两种可能性,则是文成公主愿意回国,但客观条件不允许。
第一种就是为了稳定吐蕃的政局。
松赞干布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芒松芒赞。松赞干布那年才34岁,他孙子能有多大?这叫主少国疑。国事交给了大相禄东赞,但这毕竟是外臣,真正能为少主考虑的还是自己的亲人。
芒松芒赞的亲祖母蒙氏妃地位低下,而文成公主才是受人爱戴的赞蒙。所以,吐蕃国内一定希望文成公主可以留下来,她就像一颗定心丸,让这个痛失领袖的国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机。
那随着芒松芒赞渐渐长大,不再需要文成公主压阵了,她是否就可以回到长安呢?
非常遗憾,更不行了,因为此时吐蕃和唐朝的关系破裂了。
663年,摄政的大相禄东赞灭掉了邻国吐谷浑。当时的吐谷浑是唐朝扶持的政权,国君慕容诺曷钵是唐太宗李世民亲封的河源郡王,其妻弘化公主更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
这可就挑战了唐朝的权威,唐朝开始对吐蕃不满。紧接着,吐蕃又屡次发兵进犯唐朝安西四镇,逼得唐高宗派名将薛仁贵西征吐蕃。结果薛仁贵在大非川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两国可以算是势不两立了。
在两国关系跌到谷底的时候,文成公主没能避免这次的冲突,如果回到唐朝,恐怕会受到母国的责难。而作为两国关系的“大使”,她也有责任留在吐蕃,尽力弥合。
但是结果显然也不尽如人意,此后唐朝和吐蕃再也没有回到松赞干布时期的友好,而是战争不断。没有完成“使命”的文成公主,当然也没办法再回到长安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