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如期而至,人们用力地走出疫情的阴霾,奔向他们原来的生活轨迹。但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已经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每天清晨,牛毅威下楼时总会往四楼、五楼的门户前望一望,如果发现有垃圾放在外面,他会顺手拿去扔掉。

“这对我来说也是顺手,不算个啥。”在疫情期间,他了解到楼里住着几户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六月以来,便时不时帮他们倒垃圾,“天气逐渐热了,垃圾放在门口也容易发臭,我下楼看到就顺便带了。”

牛毅威与家人

作为甘泉路街道双山居民区“第二梯队”的一员,牛毅威和很多志愿者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积极投身社区服务,也因此了解到社区里存在许多需要帮助的老年群体。

“了解了之后就会想要做些什么。”同为双山居民区第二梯队”队员的陈立萍说,疫情之前自己没有主动和社区打交道的习惯,封控期间做志愿者,帮大家搬送物资、上门排摸信息,这才知晓很多情况,“以前可能只有个模糊的印象,不会知道得那么清楚。”她得知楼里有一位独居老人,生活较为拮据,便带头和几个邻居在不打扰老人生活的前提下多关照她一点。

临时党支部成员

5月底,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收尾阶段,临时党支部也随即解散,“但大家都很不舍,想为社区继续做一些事。”甘泉路街道双山居民区原临时党支部书记徐美婴说道。而街道也全面总结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有效经验,在20个居民区全覆盖地建立社区治理“第二梯队”,徐美婴则是双山居民区“第二梯队”的队长,同时,双山居民区将团购团长、社区志愿者等自愿为居民服务的群体全部涵纳其中,在后疫情时期继续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

一个多月里,一些人应招报名核酸采样员志愿者,成为每周末社区筛查的中坚力量;一些人继续发挥“团长”力量,为居民团购食物和生活用品,形成新型消费模式;还有些人化身线上楼组长,协助原有的楼组长传达社区信息,号召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而在参与“集体活动”之余,他们也和牛毅威、陈立萍一样,在自己的生活中不约而同地保持一些小举动,以一种更为个人的、细微的方式延续着疫中的邻里情谊。

徐颖佳是她所住楼栋微信群的组建人之一,疫情暴发的三个月里,她参与并见证着邻里互助在线上发生、传递的全过程,“最印象深刻的是楼下的一对小夫妻,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大,没有准备春夏季节穿的衣服,在群里求助。我们楼里的居民都帮着在各个群里问。”

徐颖佳在疫情期间做志愿

疫情之后,她也继续在微信群里与邻居们保持交流,每天下班回到小区时,总会在群里问一声是否有老人需要帮忙代拿快递。徐颖佳介绍,自己所住的楼栋里有5、6户独居老人,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之后,他们的子女都纷纷寄来食品和快递,但快递站离楼栋仍有一定距离,老人行动不便,便由她帮忙代取。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陈莉在疫情前后也主要通过微信群参与志愿工作。疫情期间,尽管她常常被医院召回执岗,但只要她在社区,她仍以己之力尽医者之心,帮助身边的居民和社区工作者开展心理疏导和基础性健康诊疗服务。

陈莉在医院工作

“其实也并非特别专业的心理咨询,只是与他们聊聊天,开导开导他们。”陈莉的丈夫介绍,疫情期间,社区的基层干部和居民们都积压着很多情绪,妻子虽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但具备专业基础,也许比其他人更易洞悉他人心中的情绪和郁结。

如今,她仍会在工作之余向前来咨询的居民进行在线解答,“例如有人来问自己长期服用的药断药了是否会有危险,或者帮忙看一下之前在医院里做的检查报告,因为我妻子是超声医学专业,属于她专业领域或常识性的医学问题她都会及时回复。”陈莉的丈夫说道。

一些人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居民,另一些人则主动靠前社区防疫工作,学习起环境消杀、核酸检测等专业技能。许慜轩今年大学毕业,在找工作的间隙,他每天中午都会在楼道里自发进行一次环境消杀。

许慜轩报名成为核酸采样员

许慜轩的父亲介绍,儿子对社区的志愿工作十分热心,从两年前新冠疫情第一次暴发时便参与志愿服务。这次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后,他仍有心为居民多做些事情,想到家里有多余的消毒用品,就立刻行动起来。居委了解后也十分支持,又向他们提供了许多消毒液和消杀用具。

“我母亲和我都是党员,儿子也是预备党员,我们不上前,谁来上前?”许慜轩的父亲欣慰于儿子这两年的担当与成长,也希望他们的志愿服务能对居民们起到提醒作用,“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大家还要绷紧弦,时刻注意好自我防护!”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