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标题:《儒家思想结合现代文化发展淄博文化人均GDP》

从古至今,文化与政治从来都不是独存的,文化有其政治的维面,政治也有文化的维面。文化治理在历史长河的变化中始终与国家意识形态紧紧相连,而群众艺术馆作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文化机构,却在许多普通人的日常所生活中有些缺席。

因为在许多普通人的印象中,“文化”无处不在,“文化馆”却不知在哪儿。从清末的宣讲所到民国的民众教育馆再到新中国的人民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一百多年的长久历史足以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很明显它是文化的普及和运用实践机关,也是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相比于其他国家和民族将宗教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在我国,是伦理道德学说长期承担了这一功能。

尤其是儒家伦理中心思想,穿越千年历史,跨越朝代更替,有其独有的持久生命力,渗透于全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在长久的演变之中,衍生出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与“德利分离”的人生观,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封建的等级关系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这也是封建压迫的一种形式。“普通民众主观情绪上的要求都被抹杀和忽视掉”,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当属孔子的以“仁”治天下,这是最早的利用文化实现国家治理的典型。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里,先人的智慧将文化的力量运用到极致,尤其在军事领域,有著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四面楚歌”等;在音乐领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更是将文化对于人的深刻影响力进行了生理体验式的描绘。"这些成功的尝试自然肯定了文化的价值,国家应当借助文化作用于人类而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也就成了不言而喻的命题。“以文化的兴废治乱来考察国家的盛衰存亡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国家治理方法”。“与以'仁’为目标的'道德型’文化相连的,中国的文化又有着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传统” 。

声明:本文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