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锡瑶小心翼翼地对着半成品进行雕刻。陈泽铭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陈锡瑶的“迎回归”作品被兴宁市人民政府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澳门兴宁同学会。

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锡瑶将一棵千年枯老石栗树根创作成根书“華”字。陈泽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锡瑶的工作室陈列着一件件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根雕作品。陈泽铭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胜荣根雕工作室,他把奇石、根艺等传统制作和鉴赏技艺带入课堂。受访者供图

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将一块盘根错节的树根、一截斑驳畸形的枯木,雕刻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幻化出生动美景……这是一群根雕手艺人,他们靠着一双巧手,运用指尖的技艺,将“朽木”变成了宝。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它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兴宁根雕技艺是岭南根艺的一个流派,蕴藏着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客家文化内涵。此前,兴宁根雕技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近年来,兴宁市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兴宁根雕技艺的传承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陈泽铭

源远流长

蕴藏客家民俗文化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

走进罗岗镇溪美村民间根艺苑,76岁的传承人陈锡瑶正在进行根雕创作。只见他歪着头,俯下身子,一手拿着刻刀,一手拿着凿子,小心翼翼地对着半成品进行雕刻,伴随着有节奏的敲打声,木屑纷纷落地。

这是陈锡瑶的家,也是他30多年创作不辍的工作室。室内到处陈列着他的根雕艺术作品,如同走进了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一件件制作精美、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映入眼帘,散发着自然的气息。

谈起与根雕的缘分,陈锡瑶笑了笑说,兴宁属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根原材料亦丰富,客家人有着将“朽木”变成宝的传统。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家里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根雕物件,都是长辈们将山上拾得的树根,自己加工制作而成。

“小时候看到这些玩意,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耳濡目染下,根雕这门艺术的种子在他的心中萌芽。

20世纪末,陈锡瑶正式投入到根雕创作中,并以此为生。“刚开始会制作笛子等乐器,或是一些家具,卖到东莞、广州等地。”慢慢的,他逐渐精于此道。

兴宁市文化馆副馆长邓凌莉告诉记者,兴宁根雕技艺中蕴藏着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

据兴宁市文化馆、兴宁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编著的《兴宁非遗》记载,兴宁根雕技艺源远流长,始于春秋,盛于唐宋,明清时期,随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进入梅州客家地区,广泛运用于住宅(客家围屋)、祠堂、案台、几架、装饰和艺术欣赏之中。

有的把根材雕刻成神兽,用于房屋的檐、梁、柱上;有的把根材雕刻成神像,放于屋内以辟邪;有的把树根雕刻成艺术作品,放在客厅、居室,为艺术欣赏。同时,有大量的金漆木雕运用于客家围屋建设。

民国时期,兴宁根雕技艺进一步发展,很多根雕师傅自成一派,“许家班”“罗家班”誉耀兴宁、五华,所传根雕(含金漆木雕)大师许金佛、黄清兰、张作兰等,日后成为兴宁工艺厂的一代大师。

据邓凌莉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兴宁根雕技艺得到了快速发展,根雕作品逐渐走向了全国各地。

1999年,陈锡瑶的根雕作品“迎回归”被兴宁市人民政府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澳门兴宁同学会;2016年,陈锡瑶的大型根书“華”字,得到央媒的报道;“许家班”的第四代传承人邓俊钜创作了“如来三宝”“四大天王”等,广受各界好评……2019年,兴宁根雕技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那段时间,陈锡瑶的根雕事业达到了顶峰。“根雕是一门手艺活儿,它需要手艺人高度投入耐心和精力,如同孕育一个生命般。”据其介绍,创作一个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有时候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2010年,耗时近8个月,陈锡瑶创作出了一个“寻根龙盘大宝桌”,并被商家以30万元的高价购买收藏。

彼时,不少人慕名而来,请求陈锡瑶收其为徒,罗浮镇罗浮中学的美术老师刘江南便是其中之一。

独具特色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展现自然之美

在学习根雕的过程中,尽管本身有美术基础,刘江南仍遇到了不少难题。“如何选材、树根适合雕刻成什么造型……这都是实践中的艺术,需要积累足够丰富的经验。”他忍不住感慨。

完成一件根雕作品,要经过选材、干燥、去皮、防虫防菌、构思与雕琢、抛光与打磨、上色、上漆及打蜡等工序。“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其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作品失败。”陈锡瑶说。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据了解,乔木、灌木、竹子、藤萝等都可以作为根材,但要求必须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能长久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蚁蚀、石压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

2015年,在粤赣边界处的深山老林里,陈锡瑶曾爬上悬崖峭壁。彼时,一棵枯老石栗树根让他如获至宝。“根材造型的选择讲究‘稀、奇、古、怪’,而古树根正好盘根错节,形状奇杂。”从遇见的第一眼起,他便萌发了雕刻的设想。

对于山区而言,搬运树根是最难的阶段。交通不便,陈锡瑶只好找来10多位朋友,人工搬运到工作室,“很辛苦,也付出很多代价,但因为热爱,内心还是感到快乐。”

一块木头拿到手,如何精雕细琢,便要各凭本事。

刘江南坦言,对于新手匠人而言,最容易产生的困惑是,面对千奇百怪的树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有时候思考了大半月,也毫无灵感。”

事实上,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其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雕刻过程中不宜破坏太大,要做到工蕴于材,尽量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展现自然之美。

“具体而言,要保留树根天然的艺术造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陈锡瑶传授的诀窍是,大自然把木头塑造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他认为,根雕要根据木头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走势等来构思,做成最适宜的模样,“要多个角度反复端详,既要洞察入微,又要有整体观念。”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根雕亦然。即便雕功只占三分,却也需要耐心细致。

陈锡瑶告诉记者,雕刻最考验匠人的手艺。从运刀到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都大有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使得根雕韵味得以实现。“我们需要去除木头上无用的元素,保留精华,同时发挥想象力,创造画龙点睛之笔。”而这,需要时间的沉淀。

最终,经过数月的制作,那颗千年树根,形成了一个高2.1米、宽1.5米雄伟壮观的“華”字。

保护传承

创建艺术展馆让根雕技艺走进生活

“同学们,这两个树根组合起来像什么?”“没错,就是一个福字。”在罗浮镇罗浮中学艺术展览馆,罗浮镇艺术协会会长、该校美术老师刘胜荣正拿着一对根艺作品,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展示制作过程,并鼓励他们亲身参与体验。他希望学生可以树立“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环保理念。

2014年,在当地政府和罗浮中学的支持下,陈锡瑶带领几位徒弟和一些艺术家朋友共同成立了罗浮艺术协会,并创办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艺术展馆。

走进艺术展览馆,记者注意到,里面摆满了形态主题各异的根雕、奇石和绘画作品。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根雕作品。这些根雕作品或是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或是活灵活现的鸟兽,或是立体感十足的书法……

“根雕创作是孤独寂寞的。”在刘胜荣看来,喜欢根雕作品的人很多,但能坚持根雕创作的却不多,年轻人愿意学艺的更是寥寥无几,“此外,对于大山里的小孩而言,接触艺术品的机会较少,美育相对缺失。”

为了让这项传统工艺能够得到传承,同时也为了让山区孩子发现深山里不一样的美,刘胜荣依托天然的山区优势,充分发挥美术老师的特长,把教学大纲和乡土教材、个人创作相结合,把奇石、根艺等传统制作和鉴赏技艺带入课堂。

在刘胜荣的课堂中,学生们的教室并不是在传统的教学楼里,而是在他的工作室里。

刘胜荣告诉记者,以“非遗进校园”的方式,他会组织学生到艺术馆进行观摩学习。此外,他还在课外组织开设美术特长班,免费辅导、培养美术人才;并结合书画展、书画大赛、参观艺术馆、联系一些美术书法大咖到学校开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孩子们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让刘胜荣感到欣慰的是,班上的学生们会利用假期时间,自己动手实践创作。

对于非遗保护,民间力量是主体,官方力量亦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兴宁市文化馆非遗展厅,种类丰富的非遗项目让人大开眼界,多位手艺人创作的根雕作品得到了绝佳的呈现。

邓凌莉告诉记者,非遗展示,可以让群众了解非遗知识,参与互动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发展。

如今,陈锡瑶的一双手早已布满了老茧,但是他仍然执着地维系着与这些木头难以割舍的缘分。

“烂木头堆得乱七八糟,不如拿来当柴烧了。”“枯树根这种没人要的‘边角料’,能用来干嘛?”以往,陈锡瑶的耳边不乏这些刺耳的声音,但他心里知道,这些“朽木”可是宝贝,“根雕技艺,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较高的美术价值、实用价值和认同价值。”

年过古稀,壮心犹在。他的内心里,始终保留着一份愿景,就是希望能够为世人普及根雕知识,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门有韵味的艺术。

“要为根雕技艺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说罢,陈锡瑶转过身,走进了工作室……

■相关

搭建交流平台

传承根雕技艺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兴宁根雕技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陈锡瑶告诉记者,作为非遗传承人,他的任务就是将兴宁根雕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在老家罗岗镇溪美村,他创建了这个根艺苑,既是自己的工作室,也是手艺人乃至对根雕感兴趣的人之间的交流平台。

此外,陈锡瑶认为,传承发展根雕技艺,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尽管已经70多岁,陈锡瑶仍会积极主动贴近社会。在短视频平台,陈锡瑶注册了一个账号,分享他的作品及创作过程。视频中,他总是精神矍铄、活力满满。“让很多人认识根雕,只要有人想学,我就会不遗余力地教。”如今,他的账号收获了近6万点赞,粉丝数也接近5000人。

同样认为搭建平台对于传承兴宁根雕技艺有着莫大益处的,还有梅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罗浮中学美术老师刘胜荣。在罗浮镇,有一个“刘胜荣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是他进行根雕创作的地方,也是上课教学之处。

今年4月,兴宁市关工委在罗浮镇设立了“胜荣青少年工艺美术实践坊”,为青少年搭建了了解非遗的平台。刘胜荣表示,此平台有助于工匠继续把这项技艺做好并传承好,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