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浙江持续高温,7月12日截至12时,浙江已发布51个高温红色预警,刷新历史记录。

中央气象台7月12日18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7月13日白天,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大部、云南东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

澎湃新闻从浙江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日连续有中暑患者送医,多人确诊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

此外,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7月10日,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来势汹汹,多器官衰竭,在转诊至华西医院时就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不幸去世。

医生表示,热射病的死亡率能够达到60%以上主要表现是体温高,一般核心温度都会超过40度,同时会出现意识不清、晕厥、幻觉、甚至抽搐。

华西医院一天收治3例热射病1人死亡,其余两人仍在抢救

“7月10日下午1点、2点和晚上7点,陆续送来了3个热射病患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余海放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同一天接诊多名热射病患者的情况,既往在华西医院急诊科也不多见。其中一位患者是7月1日中暑生病,在当地医院治疗9天后转诊至华西医院,确诊为热射病。

另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后数小时就发生了多脏器衰竭、消化道等全身多部位出血等危急情况,转院至华西医院后很快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虽经过全力抢救,最终仍因病情危重不幸去世。

余海放表示,其余两名患者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因均出现了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肝脏等多脏器衰竭,正在接受持续的床旁血液净化、保肝、抗感染等治疗。

这3名热射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0余岁、40余岁和60余岁,其中年轻的两位患者均是户外工作者,年龄稍大的患者发病时正在湿热的厨房做饭。

37岁装修工人出现热射病急救36小时

据扬子晚报报道,从事装修工作,今年37岁的小张,为了赶早干活,7月5日清晨就开始了了工作,在闷热的室内工作4个小时后,出现头晕,乏力,虚弱,频繁呕吐等症状,被工友们送进了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急诊。在预检分诊处测量生命体征,体温39.9摄氏度,血压仅有78/56mmHg,预检分诊处的护士考虑患者可能是中暑,立即将患者转运至急诊抢救室。

医生接待患者后,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除了考虑是中暑,还考虑到了患者有热射病的可能。护士立即给患者开放了2条静脉通路,予以4摄氏度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同时给病人准备了冰毯进行物理降温。后抽血报告显示患者转氨酶比正常上限升高了3倍,并且患者既往没有肝病史,近期也没有服用药物和大量饮酒,结合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工作4小时,血压下降,频繁呕吐,肝功能异常,并且入院后导尿发现患者尿量明显减少,确诊为热射病。

经过持续给患者冰生理盐水输注,冰毯物理降温,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经过36小时的救治,患者意识水平恢复,尿量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血压恢复到124/78mmHg,复查肝功能,转氨酶较入院时小幅下降。经过评估,患者达到了离院标准,回家休养。

病死率可高达60%以上

“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热环境下从事体育竞技、军事训练和高强度劳动等活动的常见的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危急重症中心副主任仲跻巍分析说,热射病的发病机理:

一是热暴露使核心温度升高造成的直接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

二是热暴露引起的热应激、内毒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免疫功能紊乱,会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60%以上。

21财闻汇综合自央视网、人民日报、中国天气网、澎湃新闻、扬子晚报、红星新闻

(编辑:冯展鹏,曾静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