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被嘲,本“小镇错题集”要破防了。最近,一篇关于演艺圈明星考编的文章将“小镇做题家”这一群体再一次搬到了舆论场。文中一句“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引发了网上的热议。

时代楷模、“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12日在接受云南媒体采访时就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对此,网友评论称,努力永远不该被嘲讽!

广西新闻网13日也刊文写道:戏称那些改变代际的学子为“小镇做题家”,无非是“不对等打击”的心理慰藉的“粗鄙的快感”,还有那种“自以为优越的感官”心理作祟。此外,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每一个都是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不容许存在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一起奋斗才是前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其实,“小镇做题家”这个称呼源自豆瓣。有一个豆瓣小组,里面的成员都是“985”高校的在校生或是毕业生,目前这个小组的组员已经超过12万。他们以“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作为符号和标签定义自身,分享着生活中困惑的、糟心的、感动的大事小事。

本是以自我认同为前提的“自嘲”,如今却被居高临下地框上标签,在文章中被悄无声息地转换成一种“嘲笑”。嘲笑者忽略自己得到的优厚条件,反而对着普通人开启嘲讽,如此行径,不是愚蠢,就是傲慢。

没有人生来就想当小镇做题家,但是努力做题是我们普通人为数不多的改变现状的出路。张桂梅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可以说,小镇青年们只有不断努力和“身经百战”后,才能站在新世界面前。

相信还有很多人记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那篇“感动全网”的论文致谢:“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这篇致谢之所以触动人心,就在于作者用简单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在坎坷中求学的前半生,但依然保持着向上的勇气和希望。“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黄博士的故事仿佛是一份闪着光的炽热,给了很多正在身处迷茫中的人指引:努力摆脱命运的贫瘠,摆脱人性因贫瘠滋生的阴暗面,在千难万险中,去寻求一个可以选择的权利,并在每一次选择和权衡之间变成更好的人。

谁不是一道一道地做题、一场一场地考试才能考上大学,谁不曾是小镇做题家呢?如果要给小镇做题家们贴标签,那应该是努力,应该是赤诚,应该是每一个进步社会里最宝贵的品质——奋斗。

疫情的这几年,有太多的悲喜交叠、人世变幻。生活的难题,命运的难题,爱恨别离的难题,生老病死的难题,除了纸面上的试题,我们都在努力面对生活的“题海”。炽热怎可以磨灭,努力不该被嘲讽,致敬每一位生活的做题家。

作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责任编辑:杨昊霖

校审:姚佳森

终审:许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