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丽 潍坊报道

“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化曰习”,古人在《周礼》中这样阐述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推进至今,不断赋予风俗以时代的新内涵,开始走向创新推行模式社会新景。

蔬菜国际贸易化,农业智能化的寿光市,就是近年来潍坊倡树移风易俗的典型受益者。

干净整洁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房屋、房屋前后绿荫葱葱的绿化、生动有趣的文化墙……一幅生态宜居、文明新风、生活富裕的秀美乡村画卷在寿光稻田镇崔岭西村展开,无不展现出这座美丽乡村建设的浓郁气氛。村民226户,880口人,土地1500亩的崔岭西村,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着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崔西路子”。这一切,离不开移风易俗的推行。

殡葬改革,是推进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乡村振兴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2019年6月4日,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倡导移风易俗推动绿色殡葬健身的指导意见》,潍坊殡葬改革正式全面推行实施。寿光作为其一,开始受益于殡葬改革带来的乡村变化。

“痛点”难碰,“骨头”难啃

说起移风易俗,很多人会想到在红白事上的铺张浪费。长期以来,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让人苦不堪言。人人反对、人人痛恨,却又陷入了人人照办的循环。究其根源,往往是“面子”在其中作祟,讲排场,搞攀比,不这样办就是“不孝”的观念深入人心。彩礼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给老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压力。农民要被割掉一大块积蓄,要从农活里挤出时间大操大办,乡风不正,乡村振兴受到阻碍。乡村要发展,移风易俗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

让新风立起来、树起来,吹进千家万户,潍坊在不断推行殡改中,寿光,走出了一条走深走实的“寿光经验”。

寿光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0万,从2019年推行殡葬改革至今,该市已成功改造历史埋葬点821处,整治大坟头27.2万个,增加生态墓位21.1万个,节约土地近4000亩,新增绿化面积7500多亩。2022年6月23日,全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暨殡仪馆标准化建设培训班在潍坊寿光召开,学习推广寿光殡改经验。

寿光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乱坟岗变小花园

7月7日,记者走访了寿光稻田镇崔岭西村公墓处,这里原有墓地坟头280个,由村集体投资40多万元对公墓进行绿色改造,于2019年4月全部搬迁完成,改造后的新墓地可容纳384个墓穴。原占地10多亩地的老旧坟地只保留了2亩,一次节约了8亩多土地,节地率80%以上。记者在现场看到,节约下来的土地,已被种植了绿化树木,据当地红白理事会成员介绍,种植的1000多株树木,后期还可以规划树葬、草坪葬。

把好“重点”,转作风

所谓上为之,下效之,党员干部带头作用至关重要。2019年年初,寿光就殡葬改革启动会召开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所有党员干部带头,一切从简。老百姓见贤思齐,殡改推行有了“榜样”。

摸底子,找点子,定路子

将自主权交还给农民。寿光市在推动老墓地改造前,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通过征求群众意见,让大家一起讨论,觉得什么样的习俗应该改,什么样的应该保留。深入基层“摸底子”、多方问计“找点子”、反复研究“定路子”。

万余份群众调查问卷,百余专家“顾问团”,几十次方案讨论会,制定了适合各村实际的集约型公墓改造方案,将尊重民意贯穿老墓地改造的全过程。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操之过急,容易好心办了坏事”。在老墓地改造过程中,寿光市坚持因镇因村而宜,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民众的情感和接受程度,不搞“一刀切”,尊重民意,更好的满足祭扫需求。通过多方式、多渠道介绍“生态葬”等新型绿色殡葬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殡葬行业的新气象,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今天,殡葬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建的好,更要管的好

“公墓建好,只是第一步,还要管理好”,崔岭西村红白理事会的副会长崔坤山说到,“我们要保证公墓的卫生、设施维护和修缮。引导祭扫的群众,墓前只放一束鲜花,保留七天后我们会统一清理,以保证墓区的整体环境”。红白理事会,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在建管并重中担任起重要的角色。

风俗正了,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农村人口素质提升了,可以更好地去推进乡村积极发展,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去推进其他的全面发展。下一步,寿光以农村绿色公益性公墓建设为契机,坚持惠民礼葬,厚植文化底蕴,提升文明水准,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的同时,在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上,寿光将迎来新气象、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