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崇身穿盔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毓崇身穿盔甲

这位身穿盔甲,身姿挺拔的年轻人就是皇亲宗室毓崇。这幅照片曾引起很多人的质疑。照片的下方写着“毓崇穿乾隆皇帝之盔甲照”,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此盔甲乃清朝皇室所制造。
(1)这种盔甲在故宫中不只有一件,曾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件一模一样的,而在上面的标签上写着“琉球国王进贡”。很多人看到这几个字后,又误认为此盔甲是琉球国所制造的。
(2)明清两代,琉球国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需要向天朝上国进贡最好的物品当贡品。在清朝,琉球国先后五次进贡过盔甲,分别是康熙二年、乾隆二十二年、三十二年,嘉庆六年、十四年。毓崇身穿的这件盔甲应该是乾隆二十二年或三十二年的一件琉球国贡品。
(3)这件盔甲也并非琉球国所制造,而是一件日本制造的甲胄。当时的琉球国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特色贡品。自己深受汉文化影响,国内的贡品对于天朝上国来说并不稀奇。于是,他们选择别具一格的日本制品。琉球国的贡品中就有日本的漆品、刀与甲胄等。
(4)这样的贡品对于琉球国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物品,但对天朝上国的皇帝乾隆来说,这样的贡品也很难入他的眼。乾隆所穿的大阅盔甲与行猎盔甲远非日本制造的这些盔甲可比。虽说,这件盔甲也属乾隆所有,但他很可能没穿过甚至没亲眼看过。
这件盔甲是乾隆时期的贡品,自然属于乾隆皇帝一人所有。按规制,除了乾隆皇帝,无人敢穿。即使乾隆将其赐予功臣,他们也是将其供在家中。然而,毓崇在溥仪的要求下穿上了这件本不应该穿的盔甲。

林纾与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纾与儿子

1904年,夏天,52岁的“译界之王”林纾与儿子林璐在一起。林纾身穿一袭白色长衫,手持团扇,笑容可掬,站在一旁的儿子呆萌可爱。由于夏天酷热,为了避暑,林纾特意为儿子精心设计了这一发型,并在儿子的衣襟上挂上了一串避暑香珠。林纾是一位奇人更是一位好父亲。
(1)林纾曾在十三岁到二十岁这七年之间,校阅古籍达两千余卷。他嗜书如命,曾写下“读书则生,不读入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手不释卷,曾借着母亲与姐姐绣花的灯光苦读,不读完,誓不睡觉。
(2)林纾不懂外语却用文言文翻译了180多部西洋小说,被誉为“译界之王”。翻译的方法是由别人口译后,林纾再整理成文言文,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林译小说”。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遗事》更是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译著。
(3)林纾共有七子五女,自言“父母爱子,匪所不至,一分一寸,无不着意”。长子林珪为官,林纾对其道“你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就是对我的孝”,三子林璐求学,林纾则对其说“你行孝做到两件事即可,一是保重自己的身体,二是读书求学要有恒心”。
三子林璐曾在外地学堂求学时,不小心被盗了70元钱。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在当时可是一个普通家庭几年的收入。当林璐在信中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后,林纾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立即汇款。因不放心,林纾接连写信告诉儿子,此事不要再追究,以免遭人暗害。作为父亲,林纾甚至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儿子林璐要买棉鞋、盖被子、吃水果。

李鸿章与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与孙子

1880年的夏天,57岁的李鸿章与孙子李国雄在天津。此时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衙署设在保定,而北洋大臣的衙署则设在天津。这样,李鸿章冬天会在保定办公,夏天会到天津办公。
李鸿章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但每当忙完公务之后,都会抽时间与家人在一起。他有12个孙子,对每个孙子都很宠爱。孙子们都喜欢围绕在他的身边。他不仅会给孙子们讲故事,还会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孙子们有时还会淘气地拽他的胡子。
在当时国际上,李鸿章被外国人认作“副总统”,其地位与权力仅次于慈禧太后。在国内,慈禧也要给他三分面子,满朝文武深知这位李中堂的能力与手段。但就是这样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与孙子们玩起来还像个孩子一样。
李鸿章与醇亲王一样都非常喜欢照相。他特意将在上海开设照相馆的梁时泰请到天津。梁时泰也意识到有这位总督在天津做后台,一切都将会顺风顺水。于是梁时泰将照相馆从上海搬到了天津英租界杏花村。梁时泰不仅为李鸿章拍了很多公务照,还为其拍了很多居家生活照。
这一年夏天,李鸿章趁着闲暇的时间将孙子们叫到身边,并请了梁时泰前来拍照。这一天,梁时泰为李鸿章与孙子们拍摄了6张照片。其中,有一张为李鸿章的单人照,另五张为李鸿章与孙子们在一起的合影。
这一张就是李鸿章与孙子李国雄在一起所拍。李鸿章身穿一袭白衫,手持芭蕉扇,端庄而坐,一旁的孙子李国雄手持芭蕉扇侍立在祖父身旁。在下属面前,李鸿章是一位威风凛凛的中堂,而在孙子面前,他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