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往事,呢喃起涟漪无数。人约黄昏,偏偏不再少年路。”

80多年前,林语堂用这句细腻的诗文,在小说《京华烟云》中,为我们勾勒出一桩桩红尘往事。

帝都的王府大院中,有参禅悟道的当家老爷,有善读诗书的太太小姐,有恃宠而骄的俏丽丫鬟,也有飞扬跋扈的公子少爷……

大门内是谈笑风生的名利场、儿女情长的花月局;而大门外,却是硝烟弥漫、动荡不堪的人间地狱。

八国联军、军阀混战、北伐……像一个个巨浪打来,打醒了沉睡的国民,卷起了腥风血雨,也撞开了那扇曾经坚不可摧的王府大门。

小说里,姚、曾、牛,这三家豪门大族,极具象征意义地成为了被时代打碎又重塑的作品。

在这个漫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在内心的牵引下,走向了或生或死的不同结局。

读完这本书,不由得感慨:

一个人的命数,全在他的格局里。

而所有的大格局,底色都是一种深刻且坚定的善良。

格局越小,越见不得别人好

光绪年间,京城姚家,可谓首屈一指的富户。

当家老爷姚思安,为人谦和,处事公道;管家主母姚太太,谨言慎行,善于持家。

姚老爷不纳妾,与太太生了四个儿女,分别是长子姚体仁,长女姚木兰,次女姚莫愁,四子姚阿非。

即便是岁月动荡,姚家的药材店、当铺,丝绸庄仍经营地风生水起。

一家老小,夫妇和顺,父慈子孝;主仆之间,互相尊重,和和气气。

尤其是两个女儿,出落得俊俏大方,有见地、知礼数,深受众人喜爱。

但有一个人,却是全家的忌讳、惹祸的好手,那就是长子姚体仁。

姚体仁因是姚老爷与太太婚前所生,身份上多少有些“私生子”的阴影,使得他对父母颇有怨言,对手足多有嫉妒。

他看不惯妹妹们去女子学校读书,结交文人雅士,时常不顾女孩们颜面,当众奚落,甚至在街上扇妹妹耳光;

他见不得父亲疼爱弟弟,生怕家产少了自己的,就想方设法骗钱,卖乖装惨博母亲同情;

看着姚家一团和气,他就非得生出点乱子来,搞得阖府上下鸡犬不宁。

他私通丫鬟银屏,气坏母亲,惹怒父亲,导致银屏被赶出姚府,与娼妓歌女为伍。

后来银屏生子,一家人又上演了一场“夺子大战”,结果败下阵的银屏,只能含恨自杀。

他羡慕其他公子哥出国留学,也要来钱准备出国,可结果刚到香港就退缩了,将几万块大洋挥霍一空,又灰溜溜地回了家。

姚体仁读书读不进去,赚钱没有本事,只知道逛窑子,抽大烟,渐渐地成了姚思安的“弃子”。

等他在外吃了苦头,受了教训,浪子回头之际,却身染重病,一命呜呼。

姚体仁这辈子,总是见不得别人好,哪怕是亲兄妹,他也要比、也要攀,也要争。

比不过,攀不上,就在扭曲的心态下,各种犯混账,结果把自己葬送。

就像东野圭吾在《恶意》中的感叹: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即使赌上自己,也要达成目的。

心胸狭隘,容不下别人;目光短浅,只盯住眼前利益,这样的人,不是坏,而是格局太小。

只囿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殊不知天外有天,无论你怎么争,也总有人强过你。

人,一旦失了格局,陷入“我不好别人也别想好”的窠臼,就再难有出头之日。

换位思考,是生存的顶级智慧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一出“大女主”的戏。

故事里的女性,巾帼不让须眉,个顶个地让人佩服。

先说姚木兰

作为姚家长女,木兰自小被父母捧在掌心,但却没有像哥哥那样骄纵,反而生出一副体谅他人的七窍玲珑心。

在家时,见母亲为哥哥伤心欲绝,她将心比心,一边悉心安慰,一边肩负起管家的重担;

出阁后,她嫁给曾家三公子荪亚,面对强势的妯娌,复杂的家族关系,她体谅公婆的难处,总能咽下委屈,悉心维护一大家子的平和。

后来时局动荡,一家人四散流离,死的死,伤的伤。

木兰的大女儿阿满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击毙,儿子阿通为报效国家参军抗日,小女儿阿眉则一边躲避迫害,一边坚持在教会中学读书。

身为母亲,木兰何尝不想把孩子们留在身边,可她明白年轻人有自己的抱负,硬是阻拦,反而适得其反,伤了母子和气。

面对丈夫移情女学生曹丽华,她没哭没闹,而是找曹丽华畅聊心事,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彼此谋划更好的未来。

巧妙周旋下,木兰化解了婚姻危机,顾全了夫妻间的体面。

再说妹妹姚莫愁。

最初,她和姐姐同时爱上了进步青年孔立夫,但却没有自作主张,而是听从父母安排。

姚思安侧面观察木兰、莫愁、荪亚、立夫,觉得从性格上看,木兰嫁荪亚,莫愁嫁立夫最为妥帖。

而事实也如他所料,两个女儿结婚后,都夫唱妇随、琴瑟和鸣。

与木兰不同,莫愁属于“下嫁”,因为孔立夫,是个家道中落的穷小子,成亲后还得住在姚家。

莫愁心知丈夫的尴尬之处,就拿体己钱支持立夫去日本留学,自己甘愿忍受离别之苦。

立夫回国后,就职于北大,带领进步学生搞运动,拿起笔杆子骂军阀,奔走呼号,唤醒民众。

莫愁知道立夫这样做,势必会置身险境,但她和姐姐一样,对别人发自内心的行动从不阻拦。

莫愁的理解与支持,使得立夫内心充满了对她的感激与怜爱。

姚家姐妹能在旧时代大家族中收获幸福,与她们的生存智慧不无关系。

毛姆曾说:幸福并不依存于你是什么人或拥有什么,它只取决于你想要的是什么。

姐妹二人看似成全了他人,实则都赢得了各自看重的东西,一个守住了亲情和婚姻里的尊严,一个收获了丈夫真挚的感情。

虽没有遇到完美的家庭和理想的姻缘,却通过审时度势的见识,和推己及人的胸怀,过好了这一生。

善待他人,生活自会以善回馈。

当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能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就能权衡利弊,做出互利的选择。

换位思考,互相体谅,不止是善良与修养,更是一个人的顶级智慧。

真正的大格局,底色都是善良

在《京华烟云》中,除了姚家,林语堂还讲了曾、牛两家的是非恩怨。

曾家有三个儿子——平亚、经亚、荪亚,分别娶了小家碧玉曼娘,牛家二小姐牛素云,再就是我们熟知的姚木兰。

这户人家的重头戏,是曾老爷为救活病重的平亚,为他娶亲冲喜。

曼娘,是平亚的表妹,二人青梅竹马,早有婚约。

可眼见平亚病入膏肓,本可以取消婚配,但曾家还是托人找曼娘说情,一口一句“你和少爷情比金坚,不能见死不救。”

曼娘本就重情义,曾家一劝,便义无反顾地嫁过去,成亲不到一个月,就守了寡。

之后风风雨雨几十年,曼娘独守空房,一辈子消耗在凄清与孤苦之中。

再说二媳妇牛素云,她出身大官僚家族——牛家。

这家人恶贯满盈,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辛亥革命之后,牛家竟投靠军阀和日本人,在“汉奸走狗”的唾骂声中,身陷暗杀,四处逃窜;而曾家也失去了朝廷的庇佑,渐渐衰败。

曾、牛两家看似是走了霉运,极盛而衰。

但幸运,从来不是上天的盲目,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见识。

就像姚家,之所以能在动荡中,守住名节,风雨不催,恰恰是因为姚老爷姚思安的运筹帷幄。

他洞察世事,早在袁世凯复辟之时,就暗中支持革命党,资助他们不少钱;

他欣赏进步青年,时常邀请他们来家作客,明里暗里帮了不少忙;

他鼓励小儿子去禁烟局,支持他与日本人斗争。

最让人动容的是,侵华战争爆发后,他竟不遗余力救出了身陷囹圄的牛素云,力劝她不要给日本人做特务,警示一众晚辈:“你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后来,牛素云洗心革面,为了赎罪她深入敌区,刺杀日本军官失败后,英勇就义。

牛素云,作为曾家的儿媳妇,与姚思安本无瓜葛,却因缘际会下,受其点拨,实现了心灵的救赎。

小说最后,姚老爷寿终正寝,走完了他问心无愧的一生。

女儿姚木兰,继承了他悲悯的衣钵,在后来逃难的路上,收养孤儿,四散家财,助危扶困。

她牵着孩子们艰难地向前走,虽然更惨烈的未来近在眼前,但她和她的家人,却目光灼灼,充满力量。

姚、曾、牛三家的“红尘旧事”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但人与人之间的格局大小、善恶之别,却显而易见。

为什么有人固守于旧念,痴迷于权势,为了一己私欲,不顾他人安危?

为什么有人能站得高、看得远,顾全自己,又能救赎别人?

或许是眼界、学识、能力、格局有所不同,但所有的格局,却是源自一个人的品性与德行。

格局愈小,眼界愈窄,除了自己根本看不见别人;格局愈大,心境愈高,则能敬畏天地,悲悯众生。

人这辈子,当你心善了,格局大了,自然会得到命运青睐,上天眷顾。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写完了这部50多万字的巨著。

他一气呵成,将宏大的时代揉碎在姑娘的胭脂盒里、姨太太的烟斗里、少爷的书桌上、老爷太太的丝绸大襟里。

他让我们看到生之艰难,死之无常,也让我们明白,无论何种时代,有人自作孽不可活,也有人行善举得解脱。

个中差别,不在于外界的风云变幻,全在于内心的修为境界。

当你合上这本书,那个遥远又动荡的年代便隐入书页,归于时光。

但只要你凝神一想,便觉眼下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变幻莫测,充满了无常?

跌跌宕宕的人生路上,若想行稳致远,无论是谁,都需炼就出众的格局,修得高远的心境。

点个「顶」,如果你觉得命运乖张,不妨读读《京华烟云》,或许这本书,能够为你推开另一扇门,看见绵延远方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