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近日A股延续震荡整理格局,本周市场主要股指调整幅度均超过2%,科创50和创业板指数调整相对较小。在科创板开市将满三周年前夕,上交所对当前科创板引入的做市机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安排与部署。

01

科创板喜迎做市时代

7月15日晚间,上交所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实施细则》提出,做市商通过专用账户持有的股份,参照自营持有股票,纳入证券公司持有同一上市公司股份数量合并计算,适用权益变动披露及短线交易等相关规定。做市商通过专用账户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应不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

上交所表示,根据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上交所制定了《实施细则》及配套业务指南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从市场反馈意见来看,市场机构积极支持科创板做市商机制推出,总体认可《实施细则》及配套业务指南中的相关安排,也对具体业务细节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

修订后的《实施细则》共5章28条,主要内容包括三点。

一是明确做市服务申请与终止。科创板股票做市服务申请采用备案制,取得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经向上交所备案可为具体的科创板股票提供做市服务。

二是明确做市商的权利与义务。做市商开展做市交易业务应符合上交所关于做市指标的相关要求。上交所定期对做市商进行评价,对积极履行义务的做市商给予适当减免交易费用等措施。

三是明确做市商监督管理。做市商应当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防范与业务隔离机制,确保合规有序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02

做市商机制影响几何?

对于投资者朋友而言,以上官样报道并不是很容易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做市商制度,又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举个通俗的例子,大家就有画面感了。

在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大宗商品,例如车、房子短期内无法交易出去,所以此时的我们只有两种选择:降价或者等待。而做市商就是一个随时可以买房或者买车的人,它能帮助我们拿到现金,只是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可能要低于我们期望的价格。

因此,说白了做市商就是券商在股市与投资者之间扮演了一个赚取差价的中间商角色。而在这过程中,间接起到对于科创板市场与券商本身的积极作用。

市场方面,证券公司通过为科创板股票连续报出买价和卖价,用自有资金或证券库存,无条件按照自己所报的买价或卖价,买入或卖出投资者指定数量股票。

这个过程既能增加市场订单深度,多少能降低大单交易对市场的冲击,让市场更“稳”;又能减小市场买卖的价差,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同时对于科创板市场而言,无异于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中信证券分析师田良表示,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有利于提升科创板市场流动性,增强头部券商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他估算称,借鉴此前的新三板市场经验,科创板日均换手率有望提升10%-15%左右。

而对于券商而言,则对于做大做强,提升规模与利润都大有裨益。只不过做市商的职责和权限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往往只有具备实力的头部券商才能够承担重任。截至目前,至少已有包括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在内的10余家券商公开表示拟申请开展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

财通证券的测算显示,假设券商做市持仓市值在1%到4%,科创板做市总规模预计在500亿元到2100亿元。中性假设引入做市商后交易量提高至550亿元/日,做市价差为0.5%,做市交易占比为20%,预计每年带来的增量收入约为100亿元到130亿元;按90%的利润率测算,带来的增量利润约为90亿元到117亿元。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武平平认为,通过做市,券商可以获得价差收入,拓展收入来源。同时,做市为头部券商发展资产负债表业务、推进重资本化转型提供新的方向,抗周期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可见,做市场对于券商而言的确是个难得的蛋糕。

03

机构看好A股结构性机会

当前时至7月,不少上市公司中报预告逐渐披露,一些基金公司的持仓也浮出水面。虽然短期市场或受到对中报业绩预期不佳等因素扰动,但是依旧有不少机构看好A股中长期层面的景气度改善。

前海开源基金表示,整体来看,做多窗口并未结束,科技、消费仍将是市场主线,阶段性休整反而有利于行情持续性:1)首先,国内经济仍在持续回暖,并且当前疫情大概率很难重演3、4月份的情况,对市场影响有限。2)其次,至少三季度,“宽货币、宽信用”的组合仍将持续。并为行情提供支撑。风格层面,根据我们对不同“货币·信用”环境下各风格指数表现的历史数据回测,“宽货币、宽信用”组合对科技成长风格最有利,消费风格也有超额收益。3)此外,微观流动性上,当前市场也正由“存量博弈”逐步回归“增量流入”,并助推行情的持续性。

德邦基金表示,展望后市,国内流动性较为宽松,A股依然具备较好的估值优势和基本面优势,美国在6月的通胀再创新高,A股仍然保持较好独立性。在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市场仍以结构性机会为主,产业升级和双碳战略仍旧是关键方向,后续可持续关注能源、电力等景气股较高板块,对于医药、医疗、食品消费等板块,也可逢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