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什么来判断是与非,善与恶?你认为的善,换个角度就不善了。你眼中的英雄,正是敌方眼中的仇人。今天我们从格物的角度来理解善恶

王阳明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格物与至善的关系还需要结合《大学》来理解。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人先要明明德(立己),然后再去亲民(利他),最后都要达到“至善”境地。

接下来又讲到,想要明明德,就要治其国,齐其家,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最后落在了格物上,由此可见,通过“格物”可以达到“明明德”,而“明明德”最终是“止于至善”。

故: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与恶?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与恶?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逻辑上理顺了,但是心中不免还是有疑惑,要解开疑惑,需要明白何谓“格物”,何谓“至善”?

‘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意之所在便是物。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由此可见,格物就是去除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时产生的不正的念头。正如打坐修禅时觉知心中的念头一样。

眼睛看到花的绽放,生出花真美丽的念头;鼻子闻到花的气味,生出香的念头;耳朵听到坏话,生出愤怒的念头;嘴巴尝到苦味,生出讨厌的念头。

有了意念,则分了善恶,“有善有恶意之动”。

“格物”就是择善固执,不断选择善,然后达到“至善”。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与恶?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与恶?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但要分清真正的善恶,因为我们常人所理解善恶都是建立在“眼耳鼻身意”上,这样的善恶是虚幻的,是对立的,换个角度善与恶就互换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比如臭豆腐的气味,你很喜欢闻,所以觉得这个臭豆腐是善,但另一个人闻到就讨厌,对他来说这个气味就是恶。

那这块臭豆腐到底是善还是恶?臭豆腐是一物,如果纠结在“物”上,你会发现善与恶都是虚幻的。这样的善与恶都不真实,不是我们要选择的善。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与恶?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与恶?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知善知恶是良知”,真正的善恶要交给良知来分别,良知能分辨善与恶,而良知在心中,所以善恶在心中,不在物上。

你闻到臭豆腐的气味,心中的良知发出讨厌的念头,然后遵从良知的指引不去吃它就是选择善。

如果明明讨厌,却因为身边的女朋友喜欢吃,就说自己也喜欢吃,就是违背良知的指引,这就是选择了恶。

“为善去恶是格物”,遇到臭豆腐时,心理的变化过程就是格物,选择善就是格物。时时刻刻择善固执就能达到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