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经典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当你拿起四书五经时,是不是也会被其中晦涩难懂的词语所劝退?

古往今来有很多大儒都翻译过四书五经,但是都各有不同,你是不是不知道谁的最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说:圣人述古之经典,是为了正人心,是为了此心存天理,去除人欲。

对于存天理、去人欲的事,孔子才会说,孔子是依据人们的问题,对问题的分量做不同的回答。

超过你理解的部分他不愿多讲,怕你专求语言,而忽视言语背后的天理,所以他才说:‘我欲无言’。

如何正确的阅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正确的阅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

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

古之经典都是记录好的事迹,以存天理德性。

去掉坏的事迹,是为了去除私欲。以免人们将坏事学去,而忘了以此为戒。

如果是灭天理,纵人欲的事,就不能给人详细说明。

因为详细地告诉人们等于是助纣为虐呀!所以孔门经典中少有记录恶的事迹。

而后世的儒者只讲一个霸者的学问,于是专门研究一些阴谋诡计。

起心动念全是功利心,与圣人做经典的意思已经相反了。又如何能得到圣人的学问呢?

如何正确的阅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正确的阅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

圣人是要删去繁文,以便后人领悟其真意。

而后世儒者却偏偏要加上自己的见解,凭空增加内容,殊不知离圣人之道越来越远。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难用语言说清楚。

人心天理浑然天成,圣贤作书,只是传达其神,只不过是过给后人一个大致的形状,使得后人去悟其天理。

所以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要思考当时的场景,孔子当时所说针对的是什么人,背后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比如《论语》中“汝与回也,孰愈”一章。子贡认为多学而识,要在见闻上下功夫,颜回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孔子用这个问题来启发子贡。

如果不明白这点,大家就会认为要多增加见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

貌似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博学之后不能明白天理,只会增长私欲,学的越多越坏事,知识分子总想表现自己,这难道不是私欲在作祟吗?所以孔子讲“博文约礼(理)”。

如何正确的阅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正确的阅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

论语》中还有很多现在看似迂腐的章句,现代人都是视为糟粕。

其实是大家没有理解背后的环境,如果在章句上求,永远也难明悟大道,所以孔子很多时候宁愿不说。

王阳明的弟子要做记录《传习录》时,王阳明也一再告诫学生不要陷到章句中去了。

此章句只是对应此问题,问题一变,此章句也许就不在适用了,甚至容易误导大家。

要明白心外无理,心即理,章句最后都要落到心上。

要做到一以贯之,任何文章都能回归到天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