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渭南市三张镇韩家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源黑陶

在中国五千年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代表“龙山文化”的黑陶,作为造型艺术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以它固有风采和神奇的魅力,展示着我们祖先自觉地改造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直接成果。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媒体采访“秦源黑陶”。走进黑陶世界,赏陶玩泥比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陶工匠韩海涛多年来虚心学习,反复钻研,博取众长,历经坎坷,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打造出“秦源黑陶”品牌,“秦源黑陶”以烧制精、造型美、图案绝、品种多、规模大被誉为众多黑陶品牌中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二零一六年八月将这里列为“秦源影雕黑陶传习基地”并挂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径一米左右的黑陶大鱼缸。这是我在这里见到最大的黑陶器物。

院子里到处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黑陶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源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多平方米的黑陶窑室就在自己家院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时没有窑火,可以清楚的看见窑内的布句情况。

黑陶陶坯应该是码放好后,在中间位置点火开始烧制。涉及到烧制过程和工艺,我也没有细问。

估计这一窑能烧制百余件器物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就在这简陋的办公室里完成,当然前期构思是要经过漫长的思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做黑陶的工作极其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附近转转,这是渭南南塬上一个普通的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囤居了很多年的制陶用土,这种土看似平常,但有独特的要求,还需要有漫长岁月的制作工艺,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土就可以烧制陶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烧制黑陶,最好的燃料是木柴,煤炭、电力退而其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易的制作工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大一堆加工好陈放在室内阴凉处的泥料,用厚厚的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像蒸馒头发面一样。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好的泥团就像被注入了底蕴和灵气,然后在匠人手中和炉火中获得全新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泥用的专用机器,用这种机器和泥,可以将泥团中的空气完全挤压出去,这样烧制的黑陶器皿成品就可以没有气泡和沙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泥用的工具有很多是田间地头最简单的农具和泥瓦匠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窑前接受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通的小院普通的人,在这里传承中华民族的珍贵手艺和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中的泥团,已经经过二十年的岁月,可谓底气十足。

为大家表演制黑陶器物的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陶工具和泥瓦工匠使用的工具看上去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镂空雕刻对技术要求非常严,一刀出错就前功尽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心静气,像绣花一样大意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摁压在黑陶胎器上的印章,起到作品品牌签名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盘,圆形黑陶器物都是在这上面边转边成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摆放在陈列架和院落中的黑陶成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院落里到处摆放着成品黑陶物件,任其风吹日晒雨淋,仔细看看,除少数略有瑕疵以外,多数除了落满尘埃外,挑不出什么毛病,当我问及为什么不摆入库房,对方笑语:没事,这黑陶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就这样子一洗一擦光亮照样和刚出炉一样崭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陶源,若有机会还会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玉和,西安市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3年入伍,退伍后在市公安部门工作至退休。

编辑:李勋修 牛义信《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