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布朗运动: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指的是悬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它是在西元1827年英国植物学罗伯特·布朗利用一般的显微镜观察悬浮于水中由花粉所迸裂出的微粒时发现的。布朗运动是因为水中的水分子对微粒的碰撞产生的,所以能测量原子的大小,不规则的碰撞越明显,就是原子越大,因此根据布朗运动定义原子的直径为10-8厘米。布朗运动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我们用相机拍摄,一颗悬浮微粒会形成多个影像。这是由于我们的相机拍摄的时间(即成像时间)较长,悬浮微粒运动的快在成像时间内存在多个位置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恒星通常几百、几万、几亿光年,也就是说恒星在我们眼睛成像时,已经经过了几百、几万、几亿年,恒星还在原来的位置吗?显然可能性不大。宇宙星系和我们拍摄到的布朗运动悬浮微粒的图像很相似,一颗悬浮微粒能有多个“像”。布朗运动图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布朗运动悬浮颗粒的图像和星空图像如此相似呢?布朗运动和恒星图像形成的机理一样。其实,只有两种情况我们观察到的恒星是它本身:1、恒星离我们较,例如太阳。2、相对于我们恒星几乎不自转、也几乎不公转。然而一般来说,恒星既自转也公转。也就是说,我们观察的恒星多数是恒星的虚像,并且遥远恒星形成虚像也要具备一个条件——相对于我们几乎不自转或本身几乎不自转。其他情况,我们是看不到恒星的实现的,我们看到的多数是恒星的虚像。下面我们详细分析遥远星系形成实像的一般情况:

通常我们看到的恒星几乎都是银河系的恒星,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科学家观察到几亿光年的恒星合并或几亿光年的恒星(超星爆炸)爆炸,很少听说观察到几亿光年外的正常恒星(即既不爆炸也不合并)。黑洞也是如此,例如:美国LIGO实验成功探测到13亿光年之外两个质量分别为36个太阳质量和29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在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即辐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观察到恒星或黑洞,说明我们检测、观测到黑洞或恒星的辐射,如果我们在恒星、黑洞辐射不能到达的区域,那么恒星、黑洞就是不可见的。爆炸或合并会大大增加恒星或黑洞的辐射范围,所以通常检测、观测到的遥远恒星、黑洞都是合并或爆炸状态。那么为什么恒星黑洞合并或爆炸会增大辐射范围呢?下面我以恒星为例说明其原因。

我在科学智慧火花栏目发表《 关于地球引力场半径的探索》指出,天体的辐射半径是,CR/V,其中,C是光速、R是该天体的半径、V是该天体自转的线速度。地球的辐射半径CR/V=3×108×6.4×106/460=4.2×1012米,这就是地球的辐射半径,恒星的辐射半径应该也是这样计算的。

由角动量守恒定律可知:角动量的数学描述——MVR,恒星爆炸的瞬间,M几乎不变,R瞬间变大,必然导致V变小。我们分析天体的辐射半径,CR/V,C不变、R变大、V变小,辐射半径的大小——CR/V,CR/V必然会大大增加。我们再来研究恒星的合并情况:1、我们可以做个试验,让两个自转的小球碰撞,可以观察到多数情况,原来自转的两个小球几乎不自转或自转角速度急剧变小,即我们可以得出恒星合并必然相互抵消各自的自转速度,最后以较小的自转速度自转,也就是说,恒星合并一定存在合并后自转速度变小的情况,并且多数是自转速度变得很小的情况;2、恒星合并的瞬间质量几乎不变,半径会急剧增大。由1、2分析我们会得出,合并后的天体(恒星),自转速度急剧减小,半径会急剧增大(即合并后的天体R增大,V减小)。我们再来分析天体的辐射半径数学表达式——CR/V,CR/V会大大增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媒体称观测、检测到几亿光年或更远的恒星爆炸或合并。

小结:我们在分析CR/V这个表达式,它还可以书写为:C×R/V,R/V是角速度ω 的倒数,所以CR/V可以描述为:C/ω,即天体(恒星)的辐射范围是C/ω米。我们为什么很少观察到系外行星、卫星呢?因为多数行星、卫星自转角速度较大,例如地球赤道的线速度2π/天。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恒星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转速度越快(在我们可视的范围内)恒星越明亮(因为由于自转使光子收敛、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