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19:00,中华书局与喜马拉雅联合举办了“书话对谈”活动,本期活动主题为“脑洞逆天:聊聊古代科幻与高科技”,邀请《符号里的中国》作者赵运涛、责任编辑吴艳红和我们一起聊聊古人的“脑洞”及其与现代高科技的关联,以及《符号里的中国》书里书外的故事。本场讲座由喜马拉雅阅读推广人宋晨希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阅读推广人贾雪飞主持。

《北京青年报》“求新知”版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刊发,因篇幅较长,我们分为两次推送,此前已推出过第一篇(),本篇为第二篇。

古人留下不计其数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

贾雪飞: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个自建的空间站命名“天宫”,天宫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蕴含了中国人对天空、宇宙、世界的无限想象。同理,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华为的手机操作系统命名为“鸿蒙”,都使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可见,传统文化符号和我们当今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尤其它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底气。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符号里的中国》选取了传世文献、考古发掘、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0多个符号,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龙凤、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和应用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考辨,并且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

《符号里的中国》

吴艳红:《符号里的中国》是一本饱经锤打的图文书。从2017年立项到2021年出书,历经四五年时间,最终凝结成的这本图文书非常受读者欢迎,不到一年就已四印,销量近3万册。

符号最具象征性,能表达深厚的意义,有最广泛的社会认知性和文化认同感。一个符号往往有几千年的历史,凝聚了诸多寓意,见证了诸多变迁。如龙凤信仰在上古时期就产生了,由图腾而变为祥瑞,其寓意在后世不断变化。以符号来讲中国文化,很难,但很值得书写。难在符号几千年间流变不息,来龙去脉梳理起来千头万绪。所以,我们用了足够的时间和作者一次次沟通,等待作者一次次修改,终于打磨出了满意的书稿。

图注作为看似不重要的辅文在编辑过程中也有故事。原来的图注是说明性文字,只有基本要素,干巴巴、冷冰冰,跟书的风格不搭。我们建议作者针对图片内容写出描述性、趣味性的小解说、小故事,像画外音,娓娓道来。作者“欣然受命”后用了一周时间补写,300幅图,配了2万字图注。作者坦承写的过程很“放飞”,有种分享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的内容少不了好的封面。封面采用了古画《群仙祝寿图》,里面符号多多:有代表长寿的松柏、仙桃,有麻姑给西王母祝寿的场景,有仙人以龙和龙子为坐骑,有乐器演奏,有投壶游戏,等等。封面图很好地呼应了书名,将读者拉回颇具神话性和生活性的情境里,画面甚至氤氲着本雅明所谓的来自古中国的“灵韵”。有了封面的“接引”,仿佛身临其境,阅读准备自然而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任熊《群仙祝寿图》

中华书局美编刘丽老师也暗自用了心:作为装饰的白色“符号”二字集的是马王堆帛书,“中国”二字集的是王羲之书法。“100多个符号,近300幅彩图,浓缩5000年中华文明”等文字采用烫金工艺,很有触感。

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实际上是把传统文化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进行了整理。

我的专业是先秦两汉文献与文学,而我的兴趣爱好的是后世的唐传奇、明清小说等文献。我就想,怎么把我的专业和我的兴趣爱好融合,同时又把大家想知道的传统文化进行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王堆帛画局部,左上角有蟾蜍和兔子

一次,一个小朋友问他妈妈,银行门口为什么摆两个石狮子呀?母亲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写了篇《为什么大门口要摆两个石狮子》,发到“章黄国学”“桃李国学苑”等公众号。后来我自己又开了个公众号叫“九九讲故事”,讲述一些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现象。

前不久清明节,我又科普了一个知识。过去老说中国是用阴历,其实不对,中国古代是阴阳合历。中国古代也有阳历,就是二十四节气。清明节那天清风来了,它代表的是一个气候。但是我们现在过清明节要去上坟烧纸,一个祭祖的习俗是如何和这样一个表现节气的节日结合起来的?

再比如,麒麟跟獬豸有什么区别?爪子像鹿,跟牛蹄也差不多的仁德之兽是麒麟。张牙舞爪,爪子尖利的是獬豸。獬豸是古代最早的测谎仪,谁要说坏话,獬豸就拿角顶他。所以,中国古代法官的帽子,就叫獬豸冠;法院门口,摆的不是石狮子,而是獬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的麒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的獬豸

日常生活当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只是我们习以为常,而不太了解它们。我就一篇一篇写下来,渐渐地形成一个系列。我是从上学的时候开始写的,后来越写越多。三年写完之后打磨两年,最后一年时间,我又把我在“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课程上用到的图片收集起来,每篇精致打磨,再加上漂亮的版式,就成了大家看到的精品书了。

借用谐音讨口彩自古风行

宋晨希: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传统就是“讨口彩”,其实就是借用谐音字,例如“马上封侯”“早生贵子”等等。

中国人喜欢葫芦,动画片还有《葫芦娃》,其实葫芦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与谐音梗有关。再如古代考生为什么考试前要吃猪蹄?因为“朱笔题名”的谐音。还有“狗咬吕洞宾”,其实“苟杳”是一个人名,后来就演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其实是因为四川话中“鞋子”音似“孩子”,以前鞋的质量不好,打狼费鞋,故有此说。

赵运涛:“谐音梗”是中国文化中语言的一个特点,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特征。

比如大家今天讨厌的蝙蝠,在中国古代就是吉祥物,这跟西方文化中蝙蝠象征吸血鬼和蝙蝠侠不太一样。因为蝙蝠的“蝠”谐音福气的“福”,“蝙蝠,蝙蝠,遍地是福”。和珅恭王府里有多少只蝙蝠?9999只。窗棂上、花池子上到处都刻的是蝙蝠的形象,就是为了求一个“福”字。恭王府假山里有康熙给孝庄太后写的福字碑,被称为“天下第一福”。9999只蝙蝠加上那个福字碑,就是“万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张路绘福神,以蝙蝠作为身份的象征

而“葫芦”是“糊涂”和“福禄”的谐音。《红楼梦》中“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借用了“糊涂”的谐音。人们更喜欢它谐“福禄”的音,古人喜把“福禄寿”并称,《麻姑献寿图》中有麻姑、鹿、葫芦,这一组合正体现了这一吉祥寓意。

“谐音梗”在年画中更用得数不胜数。古人也求平安,但表达方式不像现代人的《平安经》那么俗,他们用画画来寄托平安。古代过年的时候也集福,用画画来集福,也就是“岁朝图”。过年了,皇上会画“岁朝图”送给大臣。比如明朝皇帝朱见深曾经画了一个钟馗,钟馗手中拿着柏树枝、柿子和如意,这叫“百事如意”。钟馗的眼睛还望着蝙蝠,蝙蝠飞到眼前了,这叫“福到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朱见深《岁朝佳兆图》

《符号里的中国》分析了四大名著中的大量符号,其中一些便利用了“谐音梗”。如《红楼梦》中写大观园放风筝,宝琴放了一个大红蝙蝠风筝。小说中介绍宝琴说:“可惜这孩子没福。”但是大观园放风筝的时候,偏偏就让她放了一个大红蝙蝠风筝,寓意“洪福齐天”。

中国语言的“谐音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外来文化本土化时,会被我们的谐音梗给带偏。比如说大家都熟悉的四大天王,本是印度佛教的四个护法,在印度那边是四个山头,东南西北各占一头。到了中国,中国人觉得太分散了,将四个人都放在了天王殿里边。其中有一个叫毗沙门的,道教一看名字里带个“门”,得了,来守天门吧。所以本来人家是佛教的护法,到中国就成了《西游记》里轮流守天门的。他们在印度的形象是拿着虎叉和印度的金刚杵。到了中国,老百姓不认得虎叉、金刚杵,于是又被本土化。中国寺庙里四大天王手里边拿的是什么?第一个拿宝剑,第二个拿琵琶,第三个拿雨伞,第四个拿着一条形似龙的蜃龙。宝剑锋利,象征“风”;琵琶调音,象征“调”;雨伞象征“雨”;蜃,谐音“顺”。所以四大天王到了中国,就变成了最具有中国语言特点的一个组合——风调雨顺。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人为啥脑洞那么大》,原载于《北京青年报》2022年6月20日B2版,标题为编者所拟)

《符号里的中国》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图书购读

著 者:赵运涛

书 号:ISBN 978-7-101-15236-4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 价:78.00元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