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写过很多关于清代官员抄家的文章,整体阅读量也不错,这表明读者朋友对清代官员收入很感兴趣。御史借题发挥,再来说一下清代一个知府一年的收支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到清代知府收入这个话题,最形象的说法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一个清廉的知府,一任三年下来就有十万两白银的进账。如果是这样,那么知府岁入就有33300两有余,刨去零头不计,至少也得有三万两进账了,而且还是纯收入。

那么事实情况是否如此呢?这里就以乾隆时期的淮安府知府陶易为例,来算一算明细账。为何要选陶易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清官,在淮安知府任上给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符合“清知府”这个基本条件。

陶易是举人出身,是从知县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最终官至布政使。乾隆三十八年,陶易从直隶平定州知州升任淮安知府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官场惯例,新官上任(知县、知州、知府一类的地方正印官)先要到督抚衙门报到拿到上任证明,然后还要到布政使、按察使衙门拜见上司。这个过程虽然都是形式,但中间却少不了孝敬。

淮安府这个地方比较特殊,顶头上司除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外,还有常驻淮安的漕运总督,尽管漕运总督是专职总督不涉及地方行政,但毕竟官品高,少不了也要孝敬。

陶易还没有拿到淮安知府的官印,就要先孝敬两件总督800两,江苏巡抚、漕运总督各600两,布政使400两,按察使300两,这还不包括各种门包以及请客吃饭的开销,光是这笔开支就有2700两。

陶易到任后,照例也要接受下属的孝敬。清代淮安府下属山阳、清河、盐城、阜宁、安东、桃园六县,六个知县各300两孝敬,共1800两,一来一去陶易还要自掏腰包900两。这个数字不算多,基本还在承受的范围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或许会问,御史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这些具体的数字八成是编出来的吧。这真不是瞎编,清代官场上对各种“孝敬”都是有具体数字作为参考的,富裕的省份孝敬得多,穷的省份孝敬得少。

换言之,一个知府给总督、巡抚送多少见面礼,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只能多不能少,否则就会被视为破坏游戏规则,是要穿小鞋的。这里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官场现形记》中说,一个叫瞿耐庵的候补官员千方百计谋得了湖北兴国州知州的实缺,走马上任,但他上任交接时因为得罪了前任的账房师爷,师爷为了报复他假造了一本秘密账本,他按照这个假账本上的数字给上司送礼,结果不到一年就被参劾革职了。

按照官场旧例,陶易上任时,前任知府会将一本“暗账”交接给他,上面详细记载着知府送给上司以及下属孝敬的具体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作为淮安知府,陶易正常情况下,每年要拜会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一次,这种拜会属于正常公务汇报。但也要送礼,具体是:两江总督总督1000两,漕运总督900两,巡抚800两,布政使700两,按察使600两,合计4000两。

此外清代官场上又有“三节两寿”的规定,即端午、中秋、年节以及上司和夫人生日。这些礼金也有具体数字:两位总督各600两,巡抚500两,布政使400两,按察使300两,三节两寿加起来则共计12000两。

当然淮安是个富裕的府,支出相对要多些,如果是一些偏远的府,那么这个数字至少也在8000两左右。

这样算下来,陶易在淮安知府任上每年的各种孝敬就有16000两,外加第一次拜会上司则为17800两。然而这肯定不是所有的支出项目,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上司检查工作,京城官员回乡探亲等等。大致估算,一年下来没有20000两肯定是不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都是送礼的支出,用于公务的开支同样也不少。清代各衙门的正印官都要聘请师爷,根据政务的繁简程度师爷的人数不定。但钱粮、刑名、书启、账房这四个师爷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钱粮、刑名师爷薪水最高,每年300至500两不等,书启、账房略低,300至200两不等。淮安府属于“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最要缺,所以师爷的工资肯定不低,四个加起来没有1500两是交代不了的。

同样知府也有陋规,下属的六个知县每年要孝敬,三节两寿的固定标准是200两,计6000两,外加见面礼1800两,合计7800两。陶易的支出是21500两,而收入只有7800两,赤字为13700两。这么大的窟窿怎么补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多收赋税,从百姓身上榨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安府共有成熟土地17035余顷,在正税之外每亩土地则要额外多收一分至三分银子,陶易是个口碑很好的清官,且以多收一分计,那么就能多收大概17000两左右,这笔钱刚好补了窟窿,还能剩下三千多两,如果加上微薄的年俸105两,估计也只能够日常开销了。

所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过是个伪命题,只有少数善于理财的官员才能做到,这些地方官员拼命榨取的陋规,说到底最终还是流向了金字塔尖,全都汇集到了各省督抚和京城大员的口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的数据参考来自《道咸宦海见闻录》、《官场现形记》,以及各种野史笔记,未必确实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