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岭南师范学院“咏拳相报”社会实践队的“三下乡”活动正式结束,在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的课题调研11天也落下了最后的帷幕。

第一批队员合影(陈枝颖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批队员合影(陈枝颖 摄)

课题调研没有像文化支教那样认识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没有像党史学习教育那样跟进时代,更没有像志愿服务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相反对于一个课题需要经过反复推敲,深入研究,摸索其中的内涵。提到咏春更多人想到的是叶问,或者是佛山咏春拳,而江门鹤山咏春拳很多人却是闻所未闻。所以调研之路尤其的坎坷,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十分的值得去发扬和研究。

第二批队员合影(吕瑾安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批队员合影(吕瑾安 摄)

江门鹤山咏春拳文化“始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最后是由李小龙名扬于世界,而“咏拳相报”社会实践队调研的正是由梁赞创始的江门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由他中晚年返回故乡后流传的,实践队通过参观梁赞故居,采访传承人和当地的村民,去深入了解咏春拳。

鹤山梁赞,世界咏春(郭倩雯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鹤山梁赞,世界咏春(郭倩雯 摄)

“咏拳相报”社会实践队在调研时经历了重重困难,面对酷暑,有部分队员因身体不适而倒下;采访时常常吃到闭门羹;线上队员无法到实地考察,仅能凭借网上资料和线下队员提供的素材撰写新闻稿。每一位队员都没有过实践的经历,都是靠一步步去探索前进,虽然实践过程是艰难的,但是每位队员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都为队伍带来了巨大的力量,因为每一位队员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咏拳相报”社会实践队今天的成果。

梁赞照片(郭倩雯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赞照片(郭倩雯 摄)

“咏拳相报”社会实践队离开了江门鹤山古劳,但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访,来学习咏春,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魅力。一支队伍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到来,所以咏春精神将会一直传播下去,而今天的离开只是新的征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