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巍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

光明科学城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也就是坚持产业导向、开放共享,注重科研成果成果转化,要解决产业“卡脖子”的难题,乃至培育布局新产业链,聚焦到合成生物领域要解决“卡脖子”,关注点一是技术,二是设备。因此,我们需要对合成生物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进行思考,对堵点进行疏导,让企业能够实现从0到1,再从1到100到N。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就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楼上源头应用研究,楼下企业孵化聚集,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创了“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打通从原始创新到推动创业发展的创新路径,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

除了为企业提供共享实验室、健身场所、会议室、讨论间等配套设施,楼上还有我们科研团队和高通量昂贵仪器设备的支撑。楼上楼下的一次串门,可能一个科研创意就被激发,一个转化堵点就被打通。楼上的实验室研究出最新成果后可以到楼下的企业进行对接,了解是否能够进入市场,是否能够实现量产。当企业在检验后发现问题,可以回到楼上和研究室进行实时的沟通和对接。

创新中心借助深圳理工大学(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等顶级科研资源,可以快速实现技术开发迭代,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先进实验设备的瓶颈与寻求专业技术合作的需求,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并在光明区制定的国内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政策赋能下,减轻企业初期经费压力。同时,我们也配套成立了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提供投融资服务,帮助企业对接客户。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企业初期经费压力,帮助企业更好跨越创业死亡之谷。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企业从创新中心“毕业”。创新中心已在光明区打造了一个合成生物产业园,让已跨越“死亡谷”的企业能够有专业的产业空间壮大发展,更好打通“从0到1再到10、100、N”的发展通道。

我因大设施建设与新湖结缘。2019年,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建设。虽然是在建设期,但我们的科研需求、产业需求也在同步生长,希望能尽快开始过渡工作。经过实地考察,在新湖找到了合适的场地建设相关科研及产业空间。在市区两级的大力支持和新湖街道主动靠前服务下,高效完成了项目立项到可研报告流程。去年七月份,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前后遴选了8批81家企业,落地签约注册约30家企业。

新湖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两所研究型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等高端科创资源,能够在空间上产生聚集效应。我2019年开始频繁跟光明发生工作联系,现在大部分时间在创新中心工作。我们刚来的时候,相当于拓荒牛,遇到问题一个个解决。刚开始周围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但现在肉眼可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拔地而起,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很快要投入使用,周围的配套设施都有了很大提升,可以感受到新湖大地上的蓬勃生机。我们很多研究员买了房,准备在这片热土安居乐业。

大科学装置是一个起支撑作用的工具,从事原始创新的是研究者、创新者。现在已经在新湖工作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人员加上企业人员已达到三四百人规模。不远的未来,我们的合成生物科研人才队伍近千人都要从南山搬迁到新湖,要让科研和产业走在全球前列,推动国家级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真正落地光明科学城。

新湖站在机遇的巨大风口上,有机会建成像美国波士顿肯德尔广场那样的“创新心脏”,集聚高密度的科学家、高活跃度的创业企业。因此,新湖可以更多了解科研经济做得好的地方的经验,统一思想,共同发力,未来的新湖发展上线不可想象,将成为不仅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都非常有代表性的。

【撰文】 柳艳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