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曾经有过一个现在想来有点可笑的朴素愿望,希望此生可以走遍中国的每一个乡镇,可是截止2018年底,中国共有39945个乡镇级行政区,即便一天到访一个,也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只能理性一点,去那些具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地方。

早就知晓余杭区下面有个瓶窑镇,却一直无缘得见,这一次在余杭径山小住二日,终于得偿所愿,可以细细打量这座江南小镇了。

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如火如荼的开展让一批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瓶窑镇也位列其中。

但我却有一丝隐隐的担忧,拥有千年历史的瓶窑古镇那些文化遗产是否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呢?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游览从这里开始,沿着河边的道路往南走。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抵达瓶窑老街区域,可以看到房屋的外立面经过统一的整修,一致的灰色调,颇有古韵。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来到了里窑老街上的余杭蚕桑文化馆,由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瓶窑茧站改造而来。

于我而言蚕桑生产是非常熟悉的,九四年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之前,家里养蚕过程中的每一项劳动几乎都参与过。

那时家里一年饲养四次蚕种,分别是春蚕、夏蚕、早秋蚕和晚秋蚕。

其中以春蚕和早秋蚕的产量最大,记得我们家这两季一般都要饲养三张蚕种。

在当时来说,养蚕是家里一年中重要的收入来源。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征用开发,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人从事蚕桑生产了。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蚕桑文化馆里的展板资料显示嫘祖首创了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因此她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

通过展板上的资料意外获悉武侠小说中常见的“见血封喉”指的就是箭毒木的毒液。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生动再现了养蚕的情景,蚕架、蚕匾都是实物。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养蚕油纸和鹅毛都是蚕种孵化以后饲养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高温烘茧的场景从来没有看到过,只有在茧站工作过的人才会比较熟悉吧。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缫丝机。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煮茧缫丝。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选茧架。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装茧筐,过磅称重。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老式织布机。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提花剑杆织机。

世界的蚕桑文化源于中国,中国的蚕桑文化源于浙江,浙江的蚕桑文化源于瓶窑。

在这一点上,瓶窑确实有足够的自信。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沿着里窑街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修葺一新的瓶窑镇图书馆。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位于磨子心街上的瓶窑老街标志性建筑物瓶窑电影院。

在那个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恋爱中的男女相约去看一场电影无疑是非常浪漫的事情。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才人桥。

桥头的景点介绍牌述说了才人桥的由来:

传说花媚儿被选为才人后,很想念瓶窑的自由生活,她向皇上告假,准许回乡省亲一个月。

花媚儿觉得时间太短,去向刘伯温问计。

刘伯温拿出一个锦囊,叮嘱在瓶窑住满十天后打开。

花媚儿到家后一晃十天过去了,她打开锦囊,见上面写着“落水建桥”四个字。

第二天,当她从花家河埠登船准备离开时,脚一滑掉进了水里。

她修书向皇上讲了落水之事,提出想在河上修座桥。

皇上觉得修桥是好事,便让她监工。

半年后,在花家河埠建起的一座石拱桥,叫做“才人桥”。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花家河埠头。

传说才人弄的花媚儿到京城后,一日在花园散心,偶遇朱元璋。

皇帝见花媚儿貌美如花,当即封她宫官正五品才人,并允诺择日携其返乡,光宗耀祖。

花媚儿快马传书,让家人做好接驾准备。花老爷在瓶窑最繁华的商业河边,建了个花家河埠头,并在河埠东高西低各建一亭。

东亭方正,为“接驾亭”,西亭略长,为“迎驾亭”。

河埠修缮完毕,凉亭也建好,花老爷又收到快马传书,说皇上暂时取消行程,派诚意伯刘伯温来打前站,于是将“接驾亭”改名“诚意亭”。

我完全能理解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挖掘史料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但至少得有凭有据吧,哪怕是传说,人物背景总得交代一下吧?

这个花媚儿是谁?

她和瓶窑是什么关系?

这些总该有个基本的交代吧?

否则游客看了介绍也是一头雾水,并不能和瓶窑的历史结合起来。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十八井,十八弄。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准备登窑山,看看山上有什么景点。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画中此人就是陈元赟。

陈元赟,浙江余杭县人,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

后东渡日本,旅居日本五十二年,他把中国多种传统技艺和学术思想传播到日本。

他在许多题款中自署“大明武林”或“大明虎林”人,“武林”和“虎林”都是当时杭州的别称,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始终不忘祖国故土的旅日爱国学者。

余杭县瓶窑古时为烧窑制陶的集镇,这对他精湛的制陶手艺影响颇大,他将瓶窑优秀高深的烧陶技艺带至日本。

以其名字命名的“元赟烧”有利地推动日本制陶工艺发展,同时他在茶艺、柔道等方面造诣颇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受到了两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这里是窑山公园的东入口。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位于窑山公园东入口处的窑山窑址。

是目前窑山发现的十二处窑址之一。

考古发掘揭露出龙窑窑炉3条。

窑炉本身仅存窑床部位,窑头及窑尾均不存,窑顶已坍塌。

地层堆积中出土了陶瓷标本,推测窑址始烧年代为南宋早期。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龙窑模型东面的场地,生动再现了古人制窑的过程。

南山摩崖石刻(南山造像)也是必到的景点之一。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通往南山造像路上矗立着一座牌坊。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南山造像位于瓶窑镇南山村南山东南山腰石壁间。

由元代僧徒利用前期采石壁面,请工匠凿出浅龛浮雕造像。

原有造像30余尊,20世纪70年代因村民炸山取石被毁过半,现存14尊,除最西一尊属道教造像外,其余均为佛教造像。

南山造像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形象生动、表情各异、线条流畅、纪年明确,是难能可贵的艺术瑰宝,为研究元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艺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临近晌午,整个景点只有我一名游客,乐得享受那一份独有的宁静。

结合文字介绍细细品味几百年前先人在石壁上所留下的这些艺术珍品。

想来那时的社会佛教香火一定是很兴旺的。

匆匆掠影展现的终究只是瓶窑的一角,还不够全面,但已经见识到瓶窑那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算不虚此行。

下次倘有机会,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