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爱猫小说家

为何青春片越拍越烂?

从《你的婚礼》到小说改编电影《暗恋·橘生淮南》,再到如今延长上映的《一周的朋友》,那么多国产青春片轮番轰炸,却没有一部及格,甚至都不过5分。

剧情毫无逻辑,质量又差到离谱,这样的青春片从前几年就一茬接着一茬,如今还是丝毫没有长进,到底是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就从青春片的电影视听语言和主题选择展开聊一聊。

何为电影?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不好回答。

文艺点说是用影像来讲故事,是一场视听盛宴。

专业点来说就是给人最直观的冲击:用眼看,用耳听。

虽然众说纷纭,但影视界都有自己的一套称呼。提到电影自己的语言,那便是“视听语言”了。

可单说视觉上的效果,国产青春片的视听语言意识就极度匮乏。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青春片嘛,就图去电影院看个乐子,干什么这么严苛,或许我们不该将‘青春片’复杂化。

但是,严苛是一定要的。因为现如今我们对电影的期许,更多是想要值回票价,如今,每部电影都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视听风格,无论怎样都要做好这一件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时候,视听语言也成为了考验导演、摄像、演员的一项标准,那么如果褪去影像的外壳,这些青春片的【主题表达】, 又是如何呢?

“如果说,视听语言是一部电影的皮囊,那皮囊之下的东西,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就是主题表达的意识。

在专业的角度上,有人这样评价:

主题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决定了电影能够达到的高度。而对于已经有过大量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如何在已有的大量前作基础上表达更准确的主题,也成为了创作者必须去面对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无论是从这些青春电影的那一方面来展开,它们都是不及格的。

拿《一周的朋友》为例,在豆瓣上,大家因为谁的票价贵而争执不休,还没开始评价电影的剧情或视听语言,观众已经因为票价不满了。

所谓“票价越高我打的星就越低”,实在好笑。

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的是,《一周的朋友》是翻拍作品。

只不过因为它前期的宣传和营销都跟原版不搭边,甚至可以说毫无关系,才使得没有人想起原版。

‘难打动人心’

《一周的朋友》讲的是,男主对新转学过来的女主一见钟情,但他不久之后就发现女主有点奇怪,不仅不与人亲近,还在有人靠近后自称自己患了一种特殊的病,就是她的记忆只能保留七天,之后便不会记得曾经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局还来了次反转:这个女孩说谎了,其实她在上一个学校就认识男主,失忆的是男主,他们在上一个学校经历了一段三角恋,另一个女孩溺水死了,男主也失忆了,才来到这个学校。

其实我万万没想到,最后竟是这样的让人无语。这部电影好像,总是把思考停留在过于表面的阶段,导致一切都看上去是如此带有目的性。

在青春题材下的《一周的朋友》,把过去俗套且偶像的味道拍的淋漓尽致,电影几乎不需要什么主题表达,前半段以男主为视角,后半段以女主为视角,不仅套出了两部电影的概念,还把目光停留在了事情本身,没有沿着整个剧情去剖析它为何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下来,它是“为了发生而发生”。

还有前段时间上映的《暗恋·橘生淮南》。

听到电影版定档的时候,我就想说,就不能放过这部小说吗?就一定要反复在反复地拍拍拍,不管三七多少,就一股脑儿地塞到我们面前,美其名曰:怀念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那些预告片和幕后花絮,看得让我都差点忘记了原著剧情,不禁想问,我们走过的那些年的青春,真这样狗血?

暗恋,本是青春片里最难得的情愫;十八岁的恋爱,更是青春期的我们情窦初开的一种证明。

电影中的那些感情,正是常发生于现实生活中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愫,但是,如果是拍电影,起码恋情应该建立在主角之间的互动基础上,与人物塑造、现实问题、人生选择交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青春电影里,这却只是为了怀念而形成了一种状态,难打动人心。

就比如说,《一周的朋友》里,无论是家的场景还是校园里,都充斥着一种日式风格:路边的金鱼摊是日式的,女主角房间是日式的,第一次出现的校服是日式的JK裙,领带,白衬衫,头发可以留到眼睛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像被灌入了原版日式的行为逻辑,于是所有事情都看似合理。

可是偏偏将中式高考倒计时的元素又加入其中,好歹让男女主学学习,哪能真如电影里那般翘课、谈恋爱、去秘密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逻辑哪里通了?

这些不及格的青春片里,高三永远是在明黄的滤镜下过去的。学生全妆上课,可以在自习课上为所欲为,不读书不刻苦,个个都还能考上大学。

但是大部分人的记忆里,高三只有那些日复一日的煎熬,每日一样转动的风扇,就算有恋爱的心思,也焦虑地抛之脑后了。

青春片如何自救?

国产青春片分为两个板块。

一是小说改编,二是原创爱情。

青春片不好拍,一不小心就会搞得骂声一片。

不难看出,在国产青春片里,“很明确地撕开了青春“美好”的外衣,将里面赤裸的、关于中产阶级焦虑的价值观拿出来,给观众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都几乎陷入了主题表达不清,逻辑减分。

在《你的婚礼》中,就算许光汉凭借《想见你》赢得了不少观众缘,可后来的这部电影中,角色只表达了一个男生对女生单方面的自我感动,并不会因为他是主角而感同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爱情故事就像是开了个玩笑,相爱分手复合又分手,这样的套路早已成为被人诟病的话题。

而那些评分较高的青春片,是“表面上在讲青春,实际已经完全脱离了青春中‘恋爱’、‘热血’的表象,将中产阶级的焦虑转换为具象的‘升学’、‘赚钱’,更加符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也完成了表达主题的转变与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说可能有点深奥,往浅了说,就是青春片电影不要老是聚焦‘青春感’,要从它本质的出发点开始一点点延伸,要青春片有意义,要我们的‘怀旧’有意义。

我看到一条网友的评论:我有一种病,一种明知道烂片还要去看的病。

说到底,烂片层出不穷,苦的是观众。

很多电影创作者会一次次强调自己的‘努力’,如何将电影剧本加以改进、如何让剧情看起来合理、如何让画面更协调。

是辛苦,但我觉得很多创作者都不太懂电影的要点在哪。

甚至到现在,还存在着“台词”的致命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发现很多电影里,台词不仅是考验演员的一项标准,更是考验编剧的功力。

“你必须把剧情里的人物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后才是年轻人。”

在国产青春烂片里,创作者好像就没把角色当“人”看,只是理所应当地将所谓的青春元素强加于电影中。

【“自我感动”,丝毫没有对青春的思考与叩问。】

他们没有意识到,“青春片”本身就是完整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好的青春片,是与现实连在一起的,是能看到自己影子的。

可以用里面的元素表达阶段性的迷茫,也可以表达随时随地的焦虑。

希望未来的青春片里,能看到更真实的“人”,能更贴合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