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一定都记得,生物课上老师讲过:“植物能够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则因为细胞内只有线粒体而无叶绿体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常识的确如此,然而——生物世界是如此之奇妙,以至于凡事总会有例外。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指状棍螺(Placida dendritica)。
指状棍螺|摄影:潮间带生物句号
指状棍螺,隶属腹足纲(Gastropoda)囊舌目(Sacoglossa)柱螺科(Limapontiidae)棍螺属(Placida),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小型异鳃类生物。指状棍螺在黄海北部属于常见物种;在东海、台湾以东海域等也有分布。
虽然没有壳,但因为与“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因此也将其称之为“螺”。虽然在分类学上无可非议,但是这种明明没有壳、却非要叫“螺”的情形也着实容易让人费解。虽然一个物种唯一有效的名字是经论文发表后的拉丁文学名,但是在平时的交流中,中文名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比如,写中文文章的时候总不能只用拉丁名吧)。而平时一些日本的图鉴网站,也没有将这些没有壳的东西称为某某“カイ(貝)”。所以前段时间,台湾中山大学那边的人坐不住了,搞了个海蛞蝓类的“正名”讨论,其中就建议把Limapontiidae,由原来的柱螺科改称为柱状科。而本种在根据其拉丁名种加词的意义,改为了“树突柱状海蛞蝓”,其区分点在于它们没有硬质的壳。(说真的,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正好省的以后我再跟别人解释了—v— 。不过鉴于那只是一次讨论,还是在繁体中文区。而在大陆,此提议尚未得到广泛认可。所以,本文依旧称之为 指状棍螺)
解释完了名字的问题,就来看看这个小可爱吧。
这种生物有两点非常有趣。其一是它们的齿舌(腹足纲生物的取食器官,可以大概想象成我们舌头上长满了牙的样子)上除了牙齿还有一个齿舌囊,也因此将其分类在囊舌目,而齿舌囊是这一类群独特的构造,它的作用也很有趣,是用来保留用旧的牙齿!而保留旧齿这一现象在软体动物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此外,有些囊舌目种类囊内,牙齿有空洞或断裂的现象,这就表示囊内牙齿可能有被再吸收利用的可能,但其相关机制还尚不明晰。(很遗憾,因为资料太少,并没有找到相关图片Orz)
扭啊扭啊,我的骄傲放纵|摄影:潮间带生物句号
另一点,也是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当然,基于它们的动物属性,它们自然是不会产生叶绿体的,那么,这本是植物专利(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它们是怎么做到的那?
答案很简单——“偷”!
囊舌类的生物大多通过吸食藻类细胞内的养分为生。当它们从藻类细胞抽取其原生质体之后,有些物种只会简单地消化,但亦有一些物种比如今天的主角指状棍螺,属于盗食质体,将所食藻类的叶绿体保存在体内,以进行光合作用。这就好像安装了太阳能板,使之能够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能量。在发现它们这种神奇的机制之前,科学家以为只有单细胞的原生生物才懂得这么做。
当然,一次的摄取并不意味着可以永久保留,若是想要“衣食无忧”,必须在体内包有足够数量的叶绿体。而且因为是后天摄取的,所以幼年时它的体色也要白得多。(后期会介绍一种囊舌目中更加变态的“小偷”,不光“偷”人家叶绿体,连人家的“基因”都能偷)
幼体|图片来自www.NaturaMalta.com
根据文献的记录,在黄海北部本种常于5~6月在潮间带交尾产卵。但是,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在青岛,从每年的12月下旬至次年这个时候才是它们的产卵季,特别是1月中下旬,在潮间带的石块或是海藻、大叶藻(一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上都能发现大量的卵群。(如下图)
图中白色胶状物皆是,卵群一般白色胶状,呈“の”型|摄影:潮间带生物句号
怎么样?你是不是对这种小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那就快去海边寻找吧!说不定赶上这一产季的尾巴哦~
快去看看这些小可爱!|摄影:潮间带生物句号
笔者后记:这篇指状棍螺的介绍,我本是想一起统合到这几年在青岛找到的sea slugs(海蛞蝓),写一篇总结记录,然而……在正式着手之后,我才发现其整理难度远超我的预计。因此,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而之所以先介绍这种,主要有3点:
一是其生物学上的特殊性,这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较为广泛受研究学者关注的种类;
二,承接上条,它是如此独特,但却又是如此的触手可及!它在我们身边大量分布。
三,还 不 快 去 邂 逅 这 种 可 爱 的 小 精 灵 吗 !!!错过再等一年哦!!!
约吗?
版式编辑|捡海螺的小姑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