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历览古今,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历史的渊源流动中形成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特色:从老北京的春节庙会祈愿新年感受浓厚的历史人文,到东北人的“破五”希望驱灾避平安喜乐,再到号称“彩云之巅”的云南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祝愿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的美丽展望……

丰富民众生活,提高文化素养。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土家族“赶年节”、苗族“龙船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造就了人民开放包容、永不服输、敢于创新的精神。这些特色文化都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源泉、重要载体和鲜活素材,唯有不断挖掘、凝练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特质,才能使之更好地展现城市形象、光辉历史和人民的伟大品格。唯有深入挖掘并大力阐发民俗文化讲团结、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才能推动群众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移风易俗,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华夏文明是世界史上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黄河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符号和标志。她孕育了华夏民族8000年悠久的文化和5000年璀璨文明,是华夏民族的根和魂。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魏晋唐、至宋明以降,黄河流域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旧石器、新石器、摩崖石刻、甲骨汉画、金石碑刻、造像题记等文物遗存浩如烟海,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石。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决定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正如河南郑州开展“黄河故事——全国金石传拓作品邀请展,就是以金石载体为依托,以史实研究为基础,更加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解析黄河文化的博大内涵,从而进一步传承华夏历史、弘扬华夏文化,挖掘“黄河故事”。

增强民族凝聚力,铸就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语言和节日,而这一切都是文化。而我们今天的民俗文化能够起到这个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为自己的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永远是团结、凝聚、唤起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最核心的东西。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的发展更要与时俱进,唯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