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上市”其实并没有错,但对于掌握大数据的企业而言就要三思而后行了!2021年6月底滴滴“赴美突击上市”,从提交招股书到挂牌仅仅用了25天的时间,作为一家扎根中国市场的企业,滴滴能在美国股市打破上市纪录,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这都“不正常”!况且美股市讲究的是透明、公开原则,不少人担心滴滴的上市可能走了“捷径”,而国内的大数据则是交换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近几年老美频频以“安全问题”施压中企,外加上老美本身就是“五眼之首”,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本身就是所有国家极为看重的问题,如果国内数据遭到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滴滴上市后,第一时间国内七大部门入驻滴滴,联合对滴滴展开了调查,不仅停止了新用户的注册,同时还下架了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20余款相关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罚终于出炉

耗时一年,关于滴滴的处罚结果已经出炉并进行了公示!大家第一时间关注的或许是滴滴被罚款80.26亿元,柳青、程维各罚100万。其实从此前互联网大厂遭垄断被调查后,从处罚金额就能看出,这一惩罚力度为百亿级,并且还对柳青程维单独罚款,可见力度之大,显然幕后的“柳八爷”等相关资本也没影响调查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看这或许并不是大家要关注的重点,在对滴滴惩罚的公开信息中,监管并没有隐含任何相关细节,并对大家进行了全面公开。重点就在于公示了互联网企业违规采集数据给用户及国家安全带来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窃取、滥用数据触目惊心

而从公示的信息来看,滴滴对用户隐私的窃取和滥用可谓是触目惊心!用户的哪些隐私数据被读取了呢?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一、读取用户手机上的截图信息1196.39万条。用户的截图信息往往关乎到一个人非常难记,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这意味着该APP已经不满足于用户的身份证号、姓名、电话等基础信息了:我们要更重要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采集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83.23亿条。用户的剪切板往往是用户所编辑的长段文字,不排除是一些邮件内容、给领导的汇报、与客户交流的内容等,这与用户的“打车行为”有什么联系吗?难道用户打个车还需要跟你透露我给领导汇报了什么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1.07亿条,年龄段信息5350.92万条,职业信息1633万条、亲情关系138.29万条,单位、家的地址信息1.53亿条。可以说这是关乎到每个人的出行轨迹,面部特征。网络安全虽然像一堵墙,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数据泄露,如果这些信息被一些“坏人”掌握,轻则导致财物损失,重则威胁到用户的人身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明文保存用户的身份证隐私信息,5780万条。所有互联网企业的身份信息是不允许被明文保存的,正常来说企业数据库被sqlmap等软件爬取,如果是加密保存其实并没有太大威胁,只要密钥不泄露,用户信息基本不会被破解,反之如果明文保存,数据库泄露会导致用户信息直接被公开并被广泛传播。

另外,滴滴还收集乘客评时、APP后台运行时、司机手机连接记录仪时的精准经纬度信息1.67亿条,并且读取用户的通讯录信息,从“认识3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这一角度来看,滴滴几乎掌握了全国所有人的电话号码及身份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更重要的是,滴滴在掌握到这些信息后还对用户进行“人物画像”,比如在明确告知乘客同意的情况下分析出了乘客的“出行意图”539.76亿条,旅游、出差信息3.04亿条,常驻城市信息15.38亿条。

如果滴滴出行APP的这一功能可以展示出来供用户主动体验,这确实能给用户带来非常不错的使用体验,或许还能按照我们的生活习惯让APP变得更“聪明”,但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用户进行“人物画像”,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数据既是财富,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和安全价值,站在资本的角度,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一宗旨确实无可厚非,但前提要符合市场规则,更要符合法律法规。如今监管对滴滴的惩罚及行为的公示,也表达了捍卫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用户隐私安全的决心和力度!关于滴此事,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