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雨与诗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暴雨骤至,没带雨具的行人是跑,还是躲?人们的第一反应,当然会是跑,如果条件允许,也会躲到檐下避雨。

北宋文豪苏东坡是个另类,骤雨倾空之际,他的选择却是雨中漫步——“何妨吟啸且徐行”。雨过天晴,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词。

那是940年前春三月的一天,苏东坡与友人一道出游,途中遇雨,同行者都非常狼狈,只有苏东坡没事人一样雨中漫步徐行。不一会儿天气放晴,苏东坡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雨中记行的著名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的是途中遇雨。一句“竹杖芒鞋”,写出了苏东坡当时的生活困窘,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表现出诗人旷达超逸的胸怀。

下片是写的是天气转晴。春风虽然略带寒意,却也吹醒酒醉,远山的斜阳更是张开了温暖的怀抱。阴晴不定的天气,并未影响苏东坡的脚步,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这首词前有小序,记录了当时的真情情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里的三月,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也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由湖州知州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年。

结合苏东坡的现实景况看,词中的“风雨”是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其实,黄州之贬,是苏东坡人生的关键转折点。政治上的失意,意外成就了他的文学辉煌。正是在黄州的那几年,他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名作。

苏东坡原名苏轼,东坡是取自其自号——东坡居士。而东坡居士之名,就因黄州的沙湖而得。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被贬的日子,他带领家人在黄州城东沙湖一带开垦了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因此而起的。

在黄州待了五年后,苏东坡才获准离开。只是,此后的道路并非一路阳光,而仍是风雨兼程。

高光时刻,苏东坡也曾入朝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四年(1089年),又以龙图阁学士身份二次出知杭州。

短暂的风光过后,又一再遭贬,先是出知颍州、定州,后又由宁远军节度副使,贬至广东惠州,六十二岁时更是远谪儋州。

虽然一再遭贬,他仍风雨无惧,“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大智慧,才成就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