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革命中,很多高校正在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

2018年,四川大学以“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据了解,该校自2010年起实施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探索与改革,现已推广至全校。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是这项教学改革的特点。2020年,四川大学时任教务处处长张红伟与“麦可思研究”分享了改革具体做法和收获。

学生难“少”,理念可“小”

“小班化”的“小”一方面体现在班级规模上

例如从2011年起,“大学英语”课程率先按照25人编班教学,改变了以“教师讲授+简单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纳入教学设计中。

同时,依照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原则,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

“小班化”的“小”一方面体现在理念上

有些课程,比如“大学数学”,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小班教学,教师则采用“中班(少量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方式组织开展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PBL(问题式学习)、TBL(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理念上体现“小”的特点。

非标准答案考试不是真没“标准”

为了配合“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四川大学还进行了“全过程考核—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

学校修订了《四川大学本科生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对考试的目的、方式、命题、过程考核次数比例、存档规范等作出具体要求。“全过程学业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且原则上考核次数不低于6次、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不高于50%,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和督促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

“非标准答案”并非真的没有标准,它的标准超越了对学生“记住了多少”的衡量方式,检测的是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方式与能力,促使学生“脑洞大开”,激发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学校还推出《“全过程考核—非标准答案”学业评价方式实施细则(含评分标准)》,考试标准的制定考虑不同学科的特性、为教师的发挥留出空间,确保学生学习质量。

例如“近代化学基础”课上,化学工程学院周加贝老师设计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元素化学知识,设计一个太阳系内行星或卫星的外太空开拓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5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在方案部分科学地分析了土卫四的现状,从化学角度讨论改造的难点,最后发出了在土卫四生活的畅想。

“探究式—小班化”模式的优势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学校认为从本科教育层面来看,“探究式—小班化”模式有四方面优势:

一是可以推动本科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是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等方法,促进课堂交流互动,启迪学生思维。

三是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及应试教育标准化答案考试,促进学生全程投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四是促使教师重视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品格塑造四位一体。

来源:“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四川大学网站。

关于“小班化”教学你有什么疑问、思考或成功经验?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的大学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有哪些创新之举?欢迎提供线索!

声明:“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