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全国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县的沙雅县立足资源优势,找准棉花规模化种植发展定位,在创新经营模式、应用先进技术、培养乡土人才、促进共同增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为代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管理经营模式,为南疆地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大引擎。

眼下,正值棉铃虫防治工作的关键期。7月16日,在沙雅县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的高标准棉田里,大型打药机和无人机交替穿梭,正在进行喷施农药作业,一派忙碌的夏日图景。面对广袤无垠的棉田,合作社社员哈力克·尼亚孜操作无人机显得轻车熟路。

沙雅县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社员哈力克·尼亚孜说:“我们现在进行棉花打药工作。借助无人机我们一天可以打600-700亩,棉花长得很好,我对今年棉花丰收充满信心。”

让哈力克·尼亚孜增收底气十足的沙雅县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成立于2019年,由5个分社组成,种植土地面积1.96万亩,拥有社员1217人。合作社通过“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吸收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并组建联合社,将原有的小地块整合成大条田,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并建立起了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方式,将农户、合作社、联合社联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入社社员吃下“定心丸”。社员依明江·依达依将自己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后,又在合作社负责田管工作,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

沙雅县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社员依明江·依达依说:“我有18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流转费1.8万元,我在合作社上班,现在是合作社片区长,工资一年5万元左右,妻子在家里从事养殖,养殖收入2万元左右,一年总收入8万元左右。”

沙雅县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欧阳德民说:“社员除每年获得700元每亩土地租金收益外,还可在合作社就近就业。同时,当棉花产量超过330公斤每亩时,超出的收益部分按照联合社51%、社员39%、分社10%比例进行二次分红,社员实现了一次入股多重收益。”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合作社发展之初就确定了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模式,这让社员人心统一,干劲十足。面对传统种植技术跟不上、耗费人力多、机械化程度低的现状,合作社以智慧兴农、科技强社为定位,强化智慧农机应用,大力推广与高标准农田相适应的棉花栽培管理技术,不断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磁化水滴灌、“干播湿出”等技术集成应用,推动了合作社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

沙雅县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欧阳德民说:“我们合作社先后购置了采棉机、大马力播种机、联合种地机、喷药无人机等50余台现代化农机设备,应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实现土地平整、播种采收、喷药施肥、棉秆还田等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精准化。”

去年,合作社从种到收机械化率达到了95%以上。在合作社高标准棉田里,智慧化和机械化运用随处可见,作为沙雅县最早推行“干播湿出”种植技术的主体之一,合作社每亩棉田用水量从471立方米降到了300立方米以内,实现了棉花品质和节水增效双提升的目标,这给社员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沙雅县德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党支部书记赛迪尔丁·艾海提说:“去年我们给每个社员分红是每亩1105元。等到补贴下来以后,我们要进行再次分红,794户社员已经兑现了1800多万元。2022年我们依靠现代技术,把亩均产量提升到450公斤,努力给合作社社员每亩分红达到1300元。”(沙雅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程磊 实习记者 马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