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王美萍时,她正在车间与工人们一起打包秸秆草球,这与人们想象中坐在办公室老练霸气的女强人形象对不上号,虽然穿着工作服、满身满脸土尘,但依旧文静清秀,是当地知名企业家,返乡创业的80后女大学生
在上大学期间,王美萍表现优秀,担任班长和校、系学生会干部,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内蒙古当地一所学校,有着稳定而不错的收入。
但不甘寂寞的她不想就这样安稳一辈子,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魂牵梦绕,“建设家乡”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愈发强烈,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为了不让青春留下遗憾,2019年,王美萍毅然辞职,回到了土生土长的阳高县狮子屯乡罗家屯村,瞄准了环保生物质压块(燃料、饲料)产品项目,创办了阳高县秸鑫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开启了自主创业之旅。
创业难,女人创业更难
为了节省开支,在整理厂区时,面对一人多高的杂草和成堆的垃圾,王美萍亲自上手,带领两名工人连轴干,手臂和腿上划出了血痕,农村的孩子能吃苦不矫情,在伤口撒上一把黄土继续干。筹措资金难上加难,借钱、贷款,无数次地跑,无数次地陪笑脸、说好话,委屈和眼泪自己偷偷咽。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机械操作零基础,她就白天向老师学习,晚上熬夜自己钻研,笔记做了10多本,硬是把自己“熬”成了行家。2019年7月,机械设备全部到位,但无“米”下锅,主要原料玉米秸秆还没到收割季节,王美萍就带着工人四处收购锯末,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出发,跑遍了大同市及各个县区的木材厂,收购一车有时候需要跑好几家,行程300多公里,自己打包装货,晚上10点多回来再亲自卸货,饿了一袋方便面、渴了一瓶矿泉水,腿累得抬不起来,脸瘦了一圈,用她自己的话说“几乎快不想干了,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在“不服输、拼一把,为父母增光、为家乡添彩”的信念支撑下,在“没少交学费”的反反复复后,天道酬勤苦心人,企业最终步入了正常发展轨道。

“三题”一解 造福桑梓
政府禁烧秸秆、农民秸秆无法处理、当地劳动力难就业三个问题,众所周知,非常难处理,但在王美萍的企业中,都迎刃而解。王美萍从事的环保生物质压块产品项目,主要采用农田秸秆及纯天然木质废料、边角料等,不添加任何粘合剂及添加剂,经专业机械处理,压缩成型为秸秆压块燃料、秸秆草球、饲料等,主要应用于养殖业的饲草供给、工农业(锅炉)集中供暖、生物质发电、农户日常取暖和做饭上,是替代煤、石油等燃料的最佳清洁环保产品,既解决了政府禁烧难题、也解决了农民大量秸秆无法处理的问题,同时又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致富。王美萍采取免费给农民耕地换取秸秆和与他人合作收购秸秆两种模式运行。本村农民王新金种了100多亩玉米,每年都为处理秸秆犯愁,现在不仅秸秆不用自己处理,还能免费耕地,又省了耕地费,一来一去,至少省下8000多元。这种模式不仅在本村10000多亩玉米全部推行,周边50公里范围内的30000亩玉米种植户同样得到了实惠。本村农民刘某,有一台拖拉机,常年没业务,王美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雇佣他收割秸秆、耕地,年收入可达10万元。村民刘某某夫妻二人都在王美萍的企业务工,每月净收入7000多元,家庭经济条件显著改善,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夫妻二人买回了一群羊,也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村民李利珍是一名脱贫户,王美萍请她在企业的食堂工作,每月稳定收入2500元,在乡村振兴奔小康的路上李利珍更有信心了。王美萍的企业每年在生产高峰期雇佣的工人达30多人,其中脱贫户就有13人,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村里的老弱病残户,王美萍不时给他们送上慰问品,表达关爱之情。
诚信立企 质量兴企
王美萍深深懂得诚信是企业的根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底线的道理。从田间地头到车间生产,原材料干湿度够不够、压料是否均匀、操作是否规范,王美萍事必躬亲,有时候在车间一盯就是两个小时,确保质量不打折扣,生产安全不出问题。在经营上,她宁可自己吃亏也从不让客户受损,以诚心赢真心,深受客户信赖。如今,企业占地近100亩,投资上千万元,拥有各类农机具多台,现代化生产线5条,每年生产成品20000吨,远销河北、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累过、哭过、拼过,我的青春不留遗憾,不管前方还有多少坎坷,我都会一往无前。”王美萍对未来满怀信心,“下一步,我计划利用秸秆加工废料,上马建设10000吨有机肥加工项目,为服务当地农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文/马静波 朱培龙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