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黄玉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文旅行业既要着眼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要求,又要考虑人民文旅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为努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蒙古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创新转型,抢抓文旅行业新赛道。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体验为助力文旅市场,内蒙古为全国提供了哪些优秀经验。

从传统农业向“旅游+”

“过去我们村非常穷,连续十年娶不回一个新媳妇!年轻点的都外出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2012年,政府帮我们修通了上山的路,大家齐心协力奔上了小康生活。”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平告诉记者的第一句话。

雷营子村“五指山”风景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西部的雷营子村,与国家森林公园马鞍山风景区相连,森林覆盖率达90%,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的“空心村”。如今,村民人均收入已超过两万元。这一切得益于雷营子村把保护生态作为发展之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开办农家乐、现金和土地入股村集体公司等方式,全村90%的村民参与到了乡村旅游业中,形成了“遗迹考察+乡村休闲+森林养生+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目前,到雷营子村旅游的人数已经超17万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7.5万元。

雷营子村大食堂(央广网发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供图)

谈起未来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张平表示,雷营子村要坚持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持续美化乡村环境,规范农家乐经营秩序。完成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建设宜居康养的雷营子,保障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小米博物馆(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见证“八千岁”的小米

小米博物馆你听说过没有?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有一个小米博物馆。2003年,考古学家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的栗粒和黍粒。经北京大学和英国、加拿大的权威部门以C14的手段检测,这些碳化籽粒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早的谷子、糜子。此后,经过多年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证实了谷子在中国的种植起源于兴隆洼文化时期,辉煌于红山文化时期,传承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延续至今。敖汉旗是“世界小米之乡”,“粟”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敖汉小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全世界最早的谷子(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馆内讲解员告诉记者,在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旱地作物种植的田间管理比较复杂,从春播前的耙压保墒到开犁播种再到出苗后的耙压抗旱、人工间苗、除草追肥、成苗后的铲耘灌耥及灭虫等,直到收割入场,要经历一系列的生产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传承几千年的原始农业的影子。

敖汉小米(央广网发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敖汉小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衍生出了黄金苗米、红谷米、四色米、月子米、石碾米等小米产品以及小米液、小米饮料、小米锅巴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八千粟、兴隆沟、孟克河等一大批小米品牌产品畅销全国。近日,全国首批160件地理标志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敖汉小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玉龙沙湖景区(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最美沙湖复苏文旅热潮

沙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草、草中有鸟。这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玉龙沙湖景区的奇特沙湖景观。这里集沙漠、沙地、古松、怪石等于一身,5万亩草原与茫茫无边的科尔沁沙地相连,沙地中有一眼清泉,在沙漠中积水成湖。这里完整地保存了过往的历史印记。

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玉龙沙湖,记者们也亲身感受到了游客量回暖的热潮。这是一个以沙湖自然景观和蒙古族风情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区,吉普车越野、骆驼骑行、湖面泛舟、房车旅居等,都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玉龙沙湖景区游客在体验骑骆驼(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据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期,内蒙古自治区文旅行业积极行动,针对暑期特点,全市开展“青青草原迎宾客 避暑纳凉景宜人”为主题的80余场主题活动,推出了纳凉避暑、戏水冲浪、乐园狂欢、研学修身、文化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政策,促进暑期文旅消费。

记者了解到,在跨省游恢复利好政策等多重条件的推动下,玉龙沙湖景区已有多家省内外旅行社、自驾游团队、夏令营机构及企业团建机构咨询景区价格政策和疫情防控政策。自7月8日以来,已有来自山东、辽宁等地的10余个旅行团进入景区观光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