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7月23日4时7分,迎来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古书中记载:“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正值农历六月中旬,为全年的一半,故又称“半年节”。

一半春夏,一半秋冬,四季变幻总是以盛极作为结束。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一个万物并作的时节。

“暑”字烈日当空,底下的“者”无论指代人还是物,意思都特别清晰。东汉刘熙的训诂书《释名》解释暑字,则说暑是煮——大地如一锅煮开之水,自下而上,开水沸腾,热如煮物。上炙下蒸,夹在其中为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暑节气,我国“湿热交蒸”达到顶峰,南北携手热如“蒸饺”。中国天气网数据统计,在全国31个城市的极端高温纪录中,有12个出自大暑节气,是名副其实的“炎热之王”。武汉历史上极端高温也出现大暑时节。

据气象资料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极端最高温为2003年8月1日39.6℃,该年7月23日到8月3日有11天达37℃以上高温,号称新中国成立来最强的高温热浪。

大暑为何这么热?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说,一年中,大暑所在的三伏前后地表热量积累达到最高峰。在大暑前后,南方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且不易形成云,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气温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意思是,此时高温高湿,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雨后暑湿逐渐减弱。

对于萤火虫,“囊萤夜读”的故事,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寒窗苦读的学子。记得小时候,每到此时节窗前屋后不少萤火虫飞舞着,我和妹妹追赶着,捕捉到空置的罐头饼子里,引来小猫小狗围观。

全村男女老少,在村后的山坡乘凉,躺在凉席上,看着银河中繁星闪烁,看着流行划过夜空,听着爷爷奶奶讲着牛魔王、王母娘娘,牛郎织女的故事,直到夜凉如水,我们渐入梦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万年来,牛郎和织女一直遥遥相对,相望相守在银河两岸,每年七夕在鹊桥才见一面,艰辛而凄美,这似乎就是儿时对所谓爱情的印象。

萤火虫象征着夏天,象征着希望,也象征着童年那个深邃而悠远的世界。正如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气象预报说,最近一段时间,江城持续35℃以上高温热浪,月底难缓解。有网友把“大暑三宝”总结为“古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起来确实如此,大家相处最大的诚意莫过于“白天不要喊我出门”。大暑是南宋诗人尤袤笔下“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祈盼,是曾几诗中“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的烦躁,是白居易眼中的“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的豁达。

古书中说“大者,乃之极也。”我们不妨这样想:大暑都到了,立秋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