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概率的人都知道,抛出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要让其连续三次都一面向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在民国时期,却有人连续两次达成了这个“成就”。

俗语云:“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因为此次“抛硬币”事件,数位地方军政大员惨遭杀害,所引发的“蝴蝶效应”至今众说纷纭,在遇害的人群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东北地区的第二号人物——杨宇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小诸葛”

杨宇霆出生于1885年,原名杨玉亭,号凌阁,后改为邻阁。少时入读私塾,未及成年便考取了清末的秀才,后来远赴日本学习,后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这就与日后奉系中普遍绿林出身的同僚们有所不同。他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极具现在军事思想,远在东洋学习期间就与孙中山、蒋介石等日后国民党的核心人物有过书信往来。

因此在张作霖担任27师师长一职时,听闻杨宇霆足智多谋,便请此时还是下级军官的他到27师任职,并且直接授予了师参谋长的职务。杨宇霆此时完成了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到东北重军第二号人物的巨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作霖正是他的“伯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作霖手下,杨宇霆大放异彩,在他的带领下,东北地方军组建海军,重新制定赋田制度,修筑公路,建设兵工厂,从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全面加强东北的实力。直至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之所以被称之为“老工业基地”和“共和国长子”,其中也有杨宇霆等人在数十年前兴办实业的原因。

而东北“张大帅”也因为手下的精明强干和自身过硬的实力,迅速从一师之长成为了北洋政府在东北的代理人,由于此时国内政局动荡,军阀们群雄割据,因此称他为裂土封疆的“东北王”并不过分。而杨宇霆俨然成为了东北地区的“小诸葛”,名副其实的第二号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不断向权力顶峰攀登的过程中,张作霖和杨宇霆两人的关系也非常要好,虽中间也发生过一些小摩擦,但很快便恢复如初。在直奉战争后,张作霖甚至派遣他赴江苏担任总督,总领一方大权。

可没想到杨宇霆目中无人,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孙传芳联合五省军阀赶回了东北。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杨宇霆虽有才干,但得志便会飞扬跋扈,而且气量狭小,属于有才无德的类型,并不足以独当一面,这也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杀错一人,办错一事

古代的诸侯王皆有“世子”来继承自己的爵位,而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虽无“诸侯”之名,却有其实。张学良虽然一直被父亲叫做“小六子”,却是张作霖原配夫人所生的长子,加之他从小聪明好学,理所应当成为了东北王的接班人。

杨宇霆和张学良的关系一直很好,并且身为后者的长辈,理应得到张少帅的尊敬,但他杀错一人,办错一事,终究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地方军阀中派系林立,他们相互利用、排挤,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仅一个小小的奉系中,就有洋派、土派、老派等数股势力,其中有留学经历的杨宇霆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洋派首领,而土派的代表,则是郭松龄。

与海外留学归来的杨宇霆不同,郭松龄是从底层一步步摸爬滚打起家的本土军人,由于他作战勇猛善于治军,又常怀家国情怀,因此被张学良看重,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如果杨宇霆是张作霖的智囊,那么郭松龄就是张学良的亲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向以国家为重的郭松龄自然看不惯张作霖的军阀作风,于是他率领部下进行“反奉战争”,无奈寡不敌众,仅数日就兵败被俘。在杨宇霆的建议下,张作霖不等审判就派人枪决了郭松龄。从此,张学良对杨宇霆便心怀芥蒂。

更大的危机发生在1928年6月4日,次日凌晨,“东北王”张作霖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用炸弹袭击而亡,东北的军政大权落在了年仅27岁的张学良的身上,而此时的他醉心于花丛中,和赵四小姐双宿双飞,同时染上了大烟瘾,难堪大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帮助”张学良戒掉烟瘾,叔叔辈的杨宇霆向张少帅介绍了一个很有经验的戒烟专家马天池。这个人号称手中有一种“戒烟针”,能够快速帮助张学良戒掉大烟瘾。以大局为重的张学良便立即按疗程注射针剂。

谁知在一段时间后,张学良虽然成功戒掉了大烟,但注射“解毒针”上瘾,将针剂中的化学药物取出化验才得知,这哪里是什么“解毒药”,而是吗啡。张学良万万没想到,自己戒掉了烟瘾,却染上了毒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戒烟专家”马天池的真正身份也令人怀疑,根据资料现实,他经常趁张学良回房间注射毒品的时候,进入少帅的办公室,翻看其军政文件,之后汇报给杨宇霆。张学良在得知此事后,就立即辞退了他,并成功戒掉了毒瘾。

此事之后,杨宇霆和张学良已经是形同陌路,而触发其自杀身亡的导火索则在同年的年底。

陈尸老虎厅

1928年年底,国民政府敦促张学良“东北易帜”,以实现国民党名义层面上的全国统一。张学良以民族利益为重,原则上同意此事,然而以杨宇霆为首的老一辈奉系官员却以东北本土利益为重,坚决反对东北易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两人僵持不下之际,对杨宇霆一直颇感头疼的日本人再一次从中作梗,派遣使者暗中晋见张学良,挑拨两人关系,并奉上一本《日本外传》,在书中暗示张学良为丰臣秀吉,而杨宇霆为日后胜利的德川家康。日本人希望在中国东北窃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企图借张学良之手来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而与此同时,杨宇霆飞扬跋扈的性格也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在他眼中,张学良只是个贪花好色同时身染毒瘾的坏小子,深感张作霖所托非人,就经常以长辈的口吻训斥张学良,俨然一副“相父”的样子。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张学良一方面认为东北离不开杨宇霆这位“小诸葛”,但另一方面已经对杨宇霆起了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犹豫再三,手持一枚大洋,向天默念:“如果连抛三次,皆正面向上,就杀掉杨宇霆。”结果三次皆是正面。而张学良感念杨宇霆建设东北有功,再一次默念:“如果连抛三次,皆反面向上,就真得杀掉杨宇霆。”结果连抛三次,皆反面向上。张学良举头闭目:“天意如此!”

杨宇霆和另一位同派系要员常荫槐就这样被枪杀于老虎厅。事后张学良对自己此番“自毁长城”之举也是后悔万分,给予了杨、常两家丰厚的抚恤金。而杨宇霆的死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也引发了东北甚至整个中国的一系列军政动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的张学良回忆此事,曾感慨万千:“杀杨宇霆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杨宇霆此人在后来的评价中,颇具争议,他飞扬跋扈,功高震主,希望东北割据一方,但同时他也兴办军工,土地改革,全面加强了东北的实力。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