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转头对陈家洛道:‘古人说十万军声半夜潮,看了这番情景,真称得上天下奇观。’陈家洛道:‘当年钱王以三千铁弩强射海潮,海潮何曾有丝毫降低?可见自然之势,是强逆不来的。’”
1955年,嘉兴海宁人查良镛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并给自己起了个笔名——“金庸”。自此发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奠定了金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自己的武侠处女作当中,查良镛不光写了家乡的海宁潮奇观,还以“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海宁陈氏望族的一段逸闻野史作为创作题材。而查良镛本人也出身于海宁的另一大望族——查氏。
钱江潮
滚滚钱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海宁这座江南小城,自古汇聚了诸多名门望族,且在各个领域人才辈出,这方水土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一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928年,查良镛的表哥徐志摩再次来到康桥,追忆当年的求学寻梦历程。回国途中,感怀之余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作为海宁徐氏望族的杰出代表,当年的徐志摩已经蜚声文坛。
徐志摩
中国传统世族的家学传承和价值取向,历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海宁的各家望族在这方面尤为注重,因此他们都抱有同一个“梦想”,即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从而延续世族的辉煌。
所以,当时的海宁硖石首富徐申如让儿子徐志摩赴海外留学也不足为奇。
同样,海宁查氏的家训中,就有“凡在童稚,读书为本。勤俭为先,兼知礼义”的要求,五岁就能作诗的查慎行就是家族的杰出代表,最终他也成为一代文坛大家。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这种“经世致用,务实求真”的文化特质浸润在每一个海宁望族子弟的血液中。
这一点,也体现在海宁陈氏一族的身上。1908年,陈氏子弟陈巳生来到上海,白天当学徒,晚上在夜校苦读英文和现代科学知识,最终成长为著名企业家和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
钱江潮
看惯了潮起潮落,历经了时代更替,海宁的各家望族都首重“修身”,对自我的品行和学问有着不懈的追求,并以此作为建功立业的根基。
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人间词话》里,海宁人王国维总结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蓦然回首”是一种顿悟,更是一种格局,从传统的“小我”追求,到在造福一方中实现“大我”。
学者王国维的一生恰是孜孜不倦、穷经皓首,在对学问的追求中努力寻找“大我”。他撰写《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另辟蹊径,是一个开先河者。
“勇立潮头”的海宁人,不乏敢为人先之举,期待能在社会发展中“领潮”。2021年6月,作为浙江省首条跨设区市市域的城际轨道,杭海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杭海城际铁路
把时间回拨到1909年,伴着阵阵粗犷悠长的汽笛声,一列蒸汽火车沿着沪杭铁路穿海宁硖石而过。
沪杭线铁路旧照
海宁人徐骝良看着此情此景,内心颇感欣慰,作为参与这条铁路建设的总工程师,他深知火车对一个城市发展的意义。那个年代虽民智渐开,但对于修建铁路,各地民间还颇有些争议,相反,当时的海宁各界却极为渴望拥有铁路,这其中,徐申如、徐骝良、许行彬等人出力最多,他们都认为“交通一发达,何事不可办!”,并最终促成此事。
王国维所总结的人生三种境界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成大事业者,一方面需要超前的格局和眼光,另一方面也需要见诸实干。
这也是海宁世族文化中最为鲜明的一点,“空谈误己更误国”,这种改革与务实精神影响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精神文化气质,并代代延续,让海宁人得见更宽广的天地。
三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941年,海宁青年诗人查良铮写下了这首《赞美》,此时他的笔名“穆旦”更为人所熟知。第二年,24岁的穆旦投笔从戎,加入中国远征军后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查良铮
他的堂弟查良镛后来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仿佛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早在穆旦之前,1912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海宁蒋氏望族子弟蒋百里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位“兵学泰斗、文化先驱”,在自己的代表作《国防论》里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蒋百里《国防论》
就连查良镛自己也在践行这个信条,他和同样来自海宁的实业家查济民一起,作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联名提出了著名的“双查”方案,其中的一些提法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顺利回归作出了贡献。
报效家国是传统精神文化的至高理想,也是海宁世族之家一以贯之的立身之本。
孙中山先生在海宁观潮
名门望族,海内皆有,放之海宁则独具一番风骨。从修身致用的自我追求到福泽一方的“领潮”精神,再到侠肝义胆的家国情怀,一如孙中山先生在海宁观潮后所书之“猛进如潮”,“潮”的意涵内化于海宁世族文化之中,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来源:浙江宣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