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江东四大都督,最被低估的就是他。

鲁肃似乎是《三国演义》中可有可无的角色:赤壁战争之前,他的主张和诸葛亮一样四处奔波联刘抗曹,之后他接替周瑜成为大都督,并敦促关羽归还荆州。综合所有,他似乎只是别人的陪衬,用自己的看似无知,来衬托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鲁肃给人的感觉就像相声中的捧哏一样:看似可有可无,没有了他好像又觉得少了点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小说中的鲁肃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像这样一个忙前忙后,看似老实巴交的人是怎么力排众议,促使孙权下定决定联刘抗曹的。而且像周瑜这样的人中龙凤在弥留之际还强烈建议孙权让鲁肃接任他接任大都督的职位。

在真正的历史中鲁肃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最大的特点是大气。这点小说的描述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但在小说中,这方面只是借周瑜之口向孙权说起的,与后来的情节相比并不令人印象深刻。

鲁肃的家庭环境在江东是名门望族,自小就喜交江湖豪杰。周瑜当地方官时,有一次带着数百人从鲁肃的家乡经过。当时没有东西吃,所以他就去找鲁肃借。鲁肃家有两个粮仓,鲁肃便指着其中一个,对周瑜说:给你!为了朋友,舍弃自己一半家财,可能连号称及时雨的宋公明哥哥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至此,鲁肃和周瑜就亲如兄弟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肃的出身虽然是地主豪绅,但他对穷困百姓一样慷慨大方。他经常卖地帮助穷人,所以很多人都拥戴他,鲁肃在江东的声望可谓一时无两。

在鲁肃成为吴地重要幕僚时,刘备要借荆州。也是鲁肃力排众议,他坚持要把荆州借给暂时没有立足点的刘备,让他作为遏制曹军的重要力量。三国演义还写道,他两次向孙权推荐庞统,希望凤雏能和自己一样成为吴国的臂膀。他并不在意庞统的才能胜过自己,孙权没有接纳庞统。他便向刘备推荐了凤雏。他不怕将来会多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他只希望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这也表明了他性格上的豪爽与阔达。

他的另一个非人之处就是有远见,和远大的政治野心。

当鲁肃去见孙权时,孙权发现鲁肃和他很亲近,所以他在会议结束后单独和鲁肃进行了秘密交谈。加上酒意。孙权对鲁肃说了一个他从未告诉过别人的秘密:他想模仿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可没想到,鲁肃想得比他大得多。鲁肃指出:汉朝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被快速消灭。也就是说,汉献帝下台是不可避免的,曹操也不能被彻底消灭。他认为孙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自己成为皇帝。也许在这个时候,孙权还没有完全信任鲁肃。所以孙权仍然唱了一个小高调,说他只是想尽力匡扶汉室。

不知怎的,这件事让张昭知道了。张昭在背后说鲁肃的坏话,说鲁肃不够谦虚,说他年轻、傲慢、粗心,不能重用。幸运的是,孙权并没有把张昭的话放在心上(也许他是故意考验张昭对此事的态度),反而更加重用鲁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肃出于更加远大的政治抱负,坚决贯彻联刘抗曹方针。

破曹之后,孙权带领将士迎接鲁肃凯旋。

孙权当众对鲁肃说:我亲自下马迎接你,你够有面子了吧?

鲁肃回答:不够!

大家听了都惊呆了。

鲁肃慢慢地举起马鞭说:等我主统一天下之后,那时再用车来接我,我就够威风了!

孙权闻后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世都在争议鲁肃把荆州借给刘备这件事,连孙权都偶有怨言。但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让刘备站在抗拒曹军的前沿是非常必要的,结果也是成功的。有一个历史细节可以证明这一结论:曹操正在写一封信。当他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时,他的毛笔掉在了地上。

鲁肃的第三个优势是武艺高超。

根据裴注导的吴书中鲁肃身材魁梧,武功也很好,尤其擅长击剑和骑射。当他带人去江东时,当地官兵追上了他。他让身体虚弱的人走在前面,自己带人断绝。看着追兵越来越近,他勒住坐骑,拉满了弓,先向追兵讲道理,劝他们不要追,然后命令人在地上戳一个盾牌,用力射击,盾牌直接被射穿。追兵都震惊了,震慑与鲁肃的气势,就都撤退了。

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都试图用鲁肃的懦弱来衬托关羽的勇气。《三国志》和《裴笔记》对吴书的描述是:在鲁肃和关羽见面之前,将军们害怕鲁肃有危险,不让他去。鲁肃再次排众议,毅然前往。会议期间,双方同意在100步之外停留随行人员,两位将军单独见面。鲁肃义正言辞当面指责关羽和刘备背信弃义,说的关羽无言以对。这次会谈之后,刘备才答应归还一块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鲁肃应该称得上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关于荆州之事,鲁肃受到了批评。但这是当时处于对局势的理解,权衡利弊之下的最优解,至于后面刘备不归还荆州,这也并不是鲁肃最初的意愿,当然,这也为刘关张的生命完结,埋下了伏笔。

孙刘联盟的提议最先是鲁肃提出的,和诸葛亮的方针不谋而合。虽然文学作品的虚构渲染使得鲁肃更像是一个打酱油的,但孙权、周瑜等人都很清楚。他们会把军事和政治权力委托给一个草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