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邀请专家举办阿兹海默症研究造假线上说明记者会。(Source:SMC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科学界爆出2006年《Nature》期刊的一篇研究可能造假,主题是阿兹海默症成因之一的类淀粉蛋白,引起全球关注,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昨日举办记者会邀请专家说明,两位专家皆表示即使该研究确认造假,对现有研究影响也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淀粉蛋白致病假说早在1992年即形成共识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SMC)昨日邀请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陈韵如研究员,及阳明交通大学脑科学研究所郑菡若副教授,针对这起阿兹海默症研究造假事件举办线上记者会说明。

陈韵如指出,1992年科学界就已创建了Aβ(Amyloid-β)类淀粉蛋白堆积,会造成阿兹海默症的假说,比2006年这篇被指控造假,由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神经科学家莱斯内(Sylvain Lesné)领衔发布的论文早了14年。

但在2000年代初期,科学界主要的困难是找不出哪一种β类淀粉蛋白单体组合成的“寡聚体”(Oligomer),会造成大脑认知退化。

被指控造假的论文主题为“Aβ*56”特定结构

郑菡若表示,虽然这篇论文在当年属于重量级研究,因为文中实验结果强调“Aβ*56”这种结构,就是造成阿兹海默症的主因。

但一个好的实验结果,应至少有一定比例的人可以做出一样的结果,不过这篇论文发布后,各国众多团队,包括阿兹海默症权威之一,哈佛大学的赛尔科教授(Dannis Selkoe)等,皆无法重现莱斯内研究的结果。

此外后续更多研究中发现,其他种类的Aβ结构也有一定的致病性,因此后续学界就比较少人专注在研究Aβ*56,近十年来仅有20~30篇专门做Aβ*56的相关论文,若不是因为这起事件爆发,Aβ*56的存在几乎已快被学界遗忘。

而本次研究造假案,主要会影响到近年这些专注Aβ*56的研究者,可能都会白费工夫。

阿兹海默症的成因并非只有类淀粉蛋白

台北荣总失智症治疗及研究中心王培宁主任表示,阿兹海默症是许多因素造成,并非单纯因为类淀粉蛋白。

除了“类淀粉蛋白假说”外,tau蛋白,发炎反应,血管因素,代谢改变,氧化压力,线粒体,微量元素等许多因素共同改变,才会对脑部造成持续且严重的破坏。

近年来由于许多针对类淀粉蛋白假说所发展的药物,在试验中临床效果不如理想,所以在药物发展上早已朝多方发展。目前已进入到阿兹海默症第三期临床试验(上巿前最后一阶段的临床试验)的药物中,抗类淀粉机转的相关药物只占了29%,还有其它抗病机转如抗tau蛋白,抗氧化,抗发炎的药物都在试验中。

郑菡若并表示,目前台湾治疗阿兹海默症的药物,主要以减缓神经发炎、减少类淀粉蛋白堆积等为主,并没有特别针对Aβ*56的药物。

虽然这起研究造假事件,对于现有阿兹海默症的研究影响有限,但与会专家皆表示,造假事件若经过调查为真,对于发布学者、整个团队与其代表的学术机构声誉,都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此外也可能增加患者及家属就医时不必要的疑虑和担忧,这也是全球学界对于学术伦理如此重视的原因,也是台湾所有相关学者所担心,和必须澄清这起造假案件的驱动力。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