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全中国上下几乎都在同一时间打开了电视,在这个明月高悬的时刻,无数双眼睛紧紧盯着电视屏幕,想要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

随着倒计时的归零,时间刚刚迈入晚上九点,电视里同步传来了“点火-发射”的指令,神舟五号——中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着中国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这个未来即将家喻户晓的英雄,飞向了太空。

神舟五号完美地执行完成了任务,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在环绕地球14周后,又平安送回了地球。至此,中国成功成为了地球上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在最终的成功到来之前,载人航天都是一个生死未知的旅途,为了能够把宝贵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再平安归来,航天飞船从设计到制造环节中的每一个人,都无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检验和复核。

在神舟五号上天之前,一个在载人航天飞船研发中举足轻重的功勋大将,在重如千钧的飞船发射任务书上,最终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一个新的中国航空时代,到来了。

01 共赴银河万里风

自从十五世纪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以来,地球的全貌逐渐被人类所知。

当人类在扬帆起航中走遍了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每一片大陆后,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又将人们推着放眼更广阔的天地——宇宙。

1961年,美苏展开了太空竞赛,苏联抢在美国之前,发射了世界第一个载人航天飞船,而担任此次任务的尤里·加加林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宇航员。

为了挽回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巨大落后,美国不得不将目标定在更高的标准上,此刻的美国两党空前一致,要求赶超苏联展开载人航天登月计划,而著名的美国宇航局NASA,也正是在此时成立的。

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在演讲中激动地说道:“我们伟大制度的优劣,将由我们在太空领域的成就所决定,我们的国力也将由此决定。”

世界最尖端的技术之争蔓延至宇宙,一个属于星空的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

1969年,美国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登上月球,而这与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也不过过去了短短66年——时间就是生命。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苏的太空竞赛拼抢着速度,科学家和宇航员们都在疯狂地燃烧着自己的血液作为燃料,14位美苏宇航员如同流星般陨落在这些承载着人类探索极限的梦想中。

而那时候的中国还尚且没有参与这场竞争的资格。

02 风流肯落他人后?

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的戚发轫就一头扎进了中国方兴未艾的航天事业中。

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新中国为研制导弹和火箭成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全国的精英学子云集于此,由钱学森亲自为他们授课。

年轻的戚发轫热烈地将自己投入进这场强国的事业中,不过一开始,他的领域并不是研发飞船和卫星。

当时的世界上,美苏的军备竞赛如火如荼,而经历过战争的戚发轫更是清晰地意识到军事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幼时出于敌占区的屈辱记忆,让爱国成为戚发轫身上一种不言自明的烙印,亡国奴的痛苦和屈辱历历在目。

犹记得,戚发轫被日本人强迫着洗去中国的传统,去学习日本的文化,即便是在上学时,每天都必须面朝东京三鞠躬,宣告自己的天皇陛下虔诚的子民,甚至一度企图被改掉自己的姓氏。

戚发轫从小就明白了,为什么另一些小孩仅仅因为是日本人就可以对他们拳脚相加而不受到指责,为什么明明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作为中国人的自己却不可以自由地学习和奔跑——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而戚发轫也是幸运的,尽管被奴役压迫的岁月是他童年的基调,但在他16岁那年,战争终于结束,新中国成立了。

一切百废待兴,而他正好有着满腔的热血和聪明的头脑,可以贡献给这个新生的国度。

戚发轫后来讲到,如果你也经历了这样的日子,你就知道,爱国是不需要学习的,亡国奴是没有尊严的,而一个新中国刚刚成立,你又有什么理由不为了它的繁荣和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而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美军的战机轰炸造成的惨重伤亡,那些被运送回来的伤员,那些边境上被无差别轰炸的平民,脆弱的国防和摇摇欲坠的和平,更让戚发轫坚定了自己科研的决心。

他说:“没有航空,没有国防,我们受人欺负。”从那时起,戚发轫就下定决心要学航空。

1960年,有戚发轫参与的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这让戚发轫非常兴奋。

然而一年后,随着苏联的载人飞船上天的消息一起来的,是研发东风二号时遭遇瓶颈的消息。

条件的艰苦,资料的缺失,很有可能让戚发轫多年的心血功亏一篑,东风二号尽管勉强被制造出来,但第一次发射也惨遭失败。

戚发轫意识到,必须要投入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才能靠自己走出一条路来。

美苏的太空竞赛已然拉开帷幕,中国的科学家们一刻也不敢懈怠地埋头工作,必须要快,要更快,才能摆脱弱者的符号,才能在世界站直腰板,才能让我们的同胞免受战争的侵袭。

自立从不是中国的终极目标,站上世界最顶尖的舞台同场竞技,向人类的极限发起挑战,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

1964年,在戚发轫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自我研制的东风二号发射成功,与此同时而来的,还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

他人的百年历程,中国想要一朝赶上,就不得不加快脚步。原子弹的成功爆炸震慑了世界,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争取了机会。

戚发轫由于在导弹制造中的优秀表现,上级领导提拔他去总管卫星研制,成为了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导弹和卫星的在弹道发射方面的技术是有可借鉴之处的,核心原理也有相通的地方,因此,戚发轫也不算完全地白手起家,但是要让卫星不仅飞上天,还要运行工作,这又是一道全新的命题。

而开始卫星的研发与制造的此时此刻,中国才算真正加入了世界的太空竞赛中去。

又经过六年的努力,1970年,戚发轫和他的同事们日夜奋战,东方红一号——这个由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东方红》的乐曲在太空播放,昂扬的音乐似乎一直从太空而来,响彻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一个关于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正式开启。

戚发轫不无紧张地回忆道,在发射之前,周总理十分关心,前来询问他:“准备好了吗?上天能够准确地播放《东方红》乐曲吗?”

戚发轫尽管已经做过一切他们能想到的试验,但仍然有些忐忑地回答说:“我们能想到的、地面能做的试验,我都做过了,都没问题,就是没上过天。”

上天——所有人类古老而质朴的梦想,在1970年的4月24日这一天,透过一首歌曲,中国缓缓地迈出自己的一小步。

03 欲与天公试比高

1992年,迎来改革开放春风的中国处处迸发着新的活力,但另一句话也随之而来。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吸引着年轻人更多的目光,但科研却是枯燥而无趣的。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通过尖端科技的比拼来证明意识形态优越的目的已然消失,各国的太空技术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而放眼世界,真正做到了把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也不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在这样的情势下,戚发轫却接到了担任研发载人航天飞船总设计师的任务。

后来在戚发轫的回忆中,他不无感慨地说起那些愿意与他一同坚守岗位的年轻科研人员们。

“十年磨一剑,不容易的,他们面临的挑战比我们困难得多,需要他们更加能吃苦,这个吃苦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是要排除一切社会上的吸引、诱惑,把时间、精力、智慧,用在想从事的事业上。”

而彼时的戚发轫已经59岁,本以为已经到了可以光荣退休的年纪,却接到了如此艰巨的任务,他心中忧虑重重。

这不仅在于自己年纪大了,更在于,美苏的载人航天充满了血泪的历史,让戚发轫清楚地知道,一个多么微小的失误就可以葬送掉一个优秀的宇航员的一生。

人命关天。

苏联殉职牺牲的宇航员科马洛夫,曾在搭乘准备并不完善的苏联一号时,含泪说出一句令人潸然泪下的话,他知道此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当有人问他为何不放弃任务时,他说道:

“如果我不去,就要我的替补去,而我的替补是加加林,我们承诺过要照顾他。”

宇航员之间的伟大友谊令人动容,但同样也展示了前路坎坷。

一次不完善的航天飞行与赴死无疑,为了纪念这些伟大的宇航员,月球上至今立着一块碑石,上面刻着14位牺牲的人类宇航员的名字,旁边摆着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小人,代表着人类不屈的形象和尊严,以及在这条路上付出的鲜血。

因此,戚发轫的担忧绝不是空穴来风,但此刻,历史的重担已经再次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只好再一次挂帅出征,为中国航天事业再次拼搏出一片新天地——就如同他幼年时所梦想和承诺的那样。

但同样,戚发轫也深刻总结了美苏的教训,他十分严肃地讲到:“5架飞机摔了2架,死了14个航天员,这在中国是不能接受的。”

“万一出事了,怎么保证航天员能够回来?”

为了避免美苏曾经的惨剧,戚发轫构想了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故障和问题,每一个故障都一定要有一个对策,每一个问题都一定要得到一个解答。

中国人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而戚发轫却要求工作人员们去想象那个“万一”,凡是会被预想出来的“万一”,就要用“一万”的努力去攻克摆平。

他告诉自己,要比他在研发东方红时更加自信,更加认真,机器的损毁可以重造,而人类的死亡则一去不复返。

尽管“死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这件事听起来是如此光荣,但戚发轫更加希望,这份光荣由宇航员们回到地面上、呼吸着地球的氧气再与他一同分享。

终于,在经历了四次无人机发射后,真正的载人航天终于要开始了,或许是感受到了戚发轫的紧张,杨利伟反过来安慰了这位功勋卓越的老前辈。

他说:“你们放心!我们作为航天员都是飞机(战斗机)驾驶员出身,驾驶飞机的每次特技飞行和起飞降落都是生死攸关的。我们相信你们设计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最担心的是怕我们任务完成不好。我们不怕牺牲,你们也不要顾虑。”

终于,戚发轫在神舟五号的发射任务书上,确定签字。科学家与宇航员互相托付,一个民族的未来正在展开,犹如古时候的侠客之间肝胆相照,亦如同代代奋斗的中国人,在此时殷殷相托。

即使经过无数次的测算,只要有一个意外发生,成功率就会骤降为零,但即便如此,亦无畏惧。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

戚发轫说,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他就是一辆车,一辆前进的车,只要他尚且存在,就要载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往前奔跑。

他称得上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幕后英雄!

而历经沧桑变化,荣耀满身的戚发轫仍旧告诉大家,他这一生所听见最高的称赞,便是杨利伟下了神舟五号的飞船后,在他耳边说的那句——“中国的飞船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