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暑假,“妈妈焦虑综合症”再次席卷而来。
尤其是看到孩子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看手机玩游戏,叫他写作业稳如泰山动都不动,急死多少老母亲!
身边不少妈妈很是困惑:怎么现在的孩子讨厌学习,老想偷懒,完全没有危机感。
多说几句,孩子嫌烦;不说,只会把自己搞得更担心焦虑。
在樊登老师看来,如今摆在中国父母眼前的难题——孩子的学习之道,就藏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
想孩子爱上学习,催促无用,使劲也无效,说到底,父母还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行。
“学习一点都不好玩,学的东西特别枯燥。”
“完全不知道学习有什么好,不如当网红赚钱来得快。”
“感觉我就是在替父母读书,周末补什么全都是家人说了算,我根本不喜欢。”
很多孩子,一说到学习,就下意识吐槽、嫌弃,仿佛这两个字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然而《论语》开篇第一句这么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大家之所以不愿学,只因为总想一步到位,着急追求结果。
比如有些孩子,知道学习很重要,也定了目标,可短时间内看不到预期结果,就焦虑丧气。
越想走捷径,越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次数多了,自然感到厌烦、没有信心。
心理咨询师维尼说过,学习和快乐,本就不是对立选择。
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过程,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足以让人爱上学习。
山东学霸阚立言曾多次获得比赛荣誉,别人羡慕他能力强头脑好,可他却觉得:
荣誉只是锦上添花,收获知识和快乐更重要。
一直以来,每当成绩下滑,他就会找老师解答疑惑,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
每周的考试,对他而言不是重负,而是找差距的机会。
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更让他获得了课堂以外的知识,给自己解题思路带来新突破。
不管上学做练习,还是假期外出旅游,都在不断提升他的思想和格局,让他觉得满足又快乐。
樊登老师说:“人生的乐趣,在于对真知的追求。”
孔子也说,一个人真的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就不会觉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有什么难度了。
身为父母,要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告诉孩子:
就算暂时看不到好的结果,没有及时的反馈,也不要放弃求知这件事。
只有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享受学习这份愉悦感和满足感,孩子将来才能经历丰富美满的智慧人生。
一位朋友就分享过:
儿子明明很认真努力,每晚写作业经常写到十一二点,周末也没休息,全被补习班填满。
问他懂了没,他说“懂”;问他看书了吗,他也说看了。
可这么拼,成绩一点都没见长,考试老犯些“低级错误”,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
有些孩子看上去机灵聪明,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翻开他们的课本,满眼的花花绿绿。
甚至一堆教辅书,一本本抄录得很仔细的笔记,但怎么勤奋、认真,都没有效果。
其实,这是一种“假努力”,远比“真懒惰”可怕。
学习需要用心、用脑,不是光靠浮于形式、流于表面的方法技巧而已。
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认真琢磨思考学习这件事,孩子的努力才能得到回报。
樊登老师分享了孔子和学生颜回的一段经历。
身为孔子特别喜欢的学生,颜回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喜欢辩论、提问,从未反驳过老师。
孔子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刚开始,孔子还担心他只是习惯附和,没有自己的思考,但观察他的表现后,才发现他总在默默努力,一点也不偷懒。
别人喜欢发问,可能是缺乏独立的思考,表面上很活跃,实际只是依赖和老师的切磋罢了。
反观颜回,他能在学习中主动找有价值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和别人相比,他更愿意独立思考,自己琢磨清楚。
聪明的孩子,习惯潜心于自己的学习,遇到不懂的东西,从不急于发问,而是自己尝试揭开谜题。
实在无解,才会求助老师和其他同学。
但往往,他们勤于思考,就已经能解决掉90%的难题,无须多言,很快豁然开朗。
所以每一个真正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做了多少题,上了多少课外班。
而是关心孩子是否有锲而不舍的探索欲。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慢一点无妨,孩子的“真努力”更要紧。
今年高考,学霸赏鹤阳以总分744高分一举拿下省理科状元,刷新云南高考理科记录。
就在大家好奇状元郎智力有多超群时,赏鹤阳却说:
自己并不是特别聪明,只是从小学就养成了非常棒的学习习惯、时间管理习惯和自我方式习惯;
小学六年养成的种种习惯,让自己在初高中后学习很轻松。
想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柯比教授指出的“学习力”概念。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学习。
学霸们的学习动力、态度、能力、效率、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起成绩,“学习力”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如孔子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人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化的状态,守着一成不变的技能过一生。
换句话讲,就是人要有人性,要做一个全方位发展的人。
该怎么做才好?樊登老师结合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享三个思路:
1、用简单的方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开始和做好一件事的原动力。
挖掘、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享受到乐趣后,才会有主动的学习驱动力。
父母平时要留心观察,看看孩子在哪一个方面有学习兴趣,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唱歌、跳舞、围棋……
尊重并引导孩子在喜欢的学习类型上不断发展,唤醒他的内驱力,孩子才有学习的热情,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觉得学习好玩、有意思,他再学别的东西就更得心应手了。
2、学习要有一定的规矩。
“清华学霸”马钦伟在一次分享中,说到自己有段时间沉迷手机,父母连忙开家庭会议,给他制定《手机管理条例》:
每天看手机多长时间,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要如何限定;
具体玩哪些游戏,下载新的游戏需要报备;
游戏内的充值消费金额每月不能超过X元;
记录好每次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习也是如此。
如果不懂得约束自己,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甚至忽略了为人处世的规范,无法和他人协调、统一。
那么成绩再好,他的未来也走不高走不远。
唯有在学习上有规有矩,能自我管理,孩子才有活力和效率,一生活在不断探寻的道路里。
3、保持内心的从容和喜悦,不骄不躁。
中国青少年研究网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70%的学生感受到学习上有压力,其中感到压力很大的占28%,比较有压力的占38%。
过大的学习压力,不仅逼得孩子喘不过气,甚至还爆发抑郁、焦躁、绝望等情绪问题。
引导孩子专注学习,也不能忘了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本领。
学习不能急,就像吃饭一样,要一口一口地吃,学什么做什么都要一步一步来,要相信慢就是快。
按着孩子的节奏来,课余给他娱乐放松的机会,他才能劳逸结合,找到平衡,发展源源不断的学习力。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耄耋之年,他仍孜孜不倦研读《论语》,不忘劝身边的人每天都要读一读,读够一百遍。
不止是他,连著名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也多次表示,《论语》是对自己平生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一本书。
也许在孩子看来,学好《论语》是为了考多几分,学多少学得怎么样都无所谓。
但学习的基本素养,应该要有古代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信念,和内在求知的动力。
学习,远比每个孩子想象的好玩、有趣、美好。
愿每一个父母当好孩子的指南针,引导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
更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论语》的浸润下,掌握“乐在学习”的金钥匙,活出快意人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