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柱职教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重庆市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庆市中职“双优”建设单位等称号,为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探索出了“石柱路径”。
一、加强教学创新,全方位促进职业技能提升。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实行“升学”与“就业”并重,将进校学生分为升学班、就业班、订单班,由各年级干部教师分别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分类精准施教。围绕“高水平、有特色”标准,将啰儿调、土家摆手舞、土家服饰、土家竹铃球、板鞋、珍珠球等土家民俗文化纳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强化劳动教育教学,明确每学期专业劳动课程平均学时达40学时及以上,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1年,在校学生文化课、专业技能合格率分别达94.89%、95.21%。二是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组织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培训或参加人社局组织的考试,取得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并申请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实行5年一轮训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的“双素质型”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拥有“双师型”教师109人、占专业教师人数的77.86%。三是提升职业技能。实行以赛促学,将职业技能大赛内容融入各专业课堂教学中,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发掘学生创新能力。目前,学校学生获得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奖项26个、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奖项62个。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对学生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作出客观测量和评价,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目前,已开展办公软件应用专家、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模具设计工程师、汽车电子维修工、电子产品装配工程师、图形图像处理、助理星级酒店管理等7个工种的技能考试培训和鉴定工作,共计培训学生1772人,获证率达99%。
二、突出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明确校企合作的工作职责、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以及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建立起“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师资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打通校企合作双向“旋转门”,促进企业和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与苏一醉集团、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浙江东蒙服装、重庆富力凯悦酒店、好事汽车美容、石柱万力联兴等2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个。二是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重庆巨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合信汽车科技、广东卓瑞科技教育、北方影视集团等4家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合作开办涉及中餐烹饪与营养、汽车制造与检修、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企业冠名班、订单班,携手定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021年,校企合作订单班共培养学生252人。三是强化优势资源互利共享。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进行座谈交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指导与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与技能指导。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支教服务,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实习。目前,与合作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基地8个、提供学生实习岗位273个。
三、聚焦市场导向,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一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由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论证机制,制定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调整方案,在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以及充分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新增一批、优化一批、停办一批”方式调整专业。目前,新增社区康复、中餐烹饪与营养、学前教育等3个专业,优化设置信息技术、加工制造、旅游服务和文化艺术等四大类13个专业,停办农学、动漫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等3个专业。二是建立专业群服务产业链模式。紧扣石柱康养产业、紧跟市场需求办专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与县内外产业需求匹配度,为产业发展赋能助力,奋力把学校打造成为“石柱工匠”的摇篮。目前,已形成以加工制造、信息技术、旅游服务等为主的专业群(其中,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直接对接石柱康养制造业、康养旅游产业),近三年向县内企业输送就业学生200余人,学生就业对口率达70%。三是完善就业双向选择机制。采取“双选”模式,引导企业到校召开双选会,学生结合企业待遇,企业结合学生能力,双向自愿选择,现场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其中,202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超3300元、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达80%以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