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同学一起进入一家大公司实习,只有一个转正名额。最后,公司留下了她,婉拒了我。跟我谈话的部门领导说因为我的能力更强,不愁找工作。可我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我工作太积极,脑子太活跃,让上级很不舒服。

我和同寝室的娟子一起去面试,公司把我俩都留下来了,实习期2个月,但也明确说了,只有一个转正名额。我俩彼此打气,尽自己最大努力,公平竞争。谁留下都不会影响我俩之间的友谊。

其实,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在类似的岗位实习过,很多地方都比娟子要熟练。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我也领会得很快。娟子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也会帮她讲解。私下,娟子总是一脸感慨地说,这个转正名额非我莫属,但她也是由衷地服气,因为确实我比她上手快,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月即将过去,没想到,竟然等来了领导的一次谈话,遗憾地通知我没能获得转正。我佯装平静地询问理由,领导说,因为我很优秀,相信我很快就能找到新的岗位,而比较来看,娟子更需要这份工作。

说实话,这个理由根本不成立。难道不该是择优录取、谁强谁上吗?怎么反倒是更优秀的人被淘汰了?可我也知道,既然公司已经决定了,除了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别的人家也不会跟我多说。

当天我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就从公司走了。娟子送我出来的时候,红着眼圈说:“真没想到是这个结果,要不然我也不干了。跟你一起走吧。”

我马上反驳她道:“说什么胡话?好不容易得到这么一个工作机会,哪儿能轻易放弃?你能留下,我一样开心。真的。”

原以为我真的如前领导所言,很快就能找到新工作。可出来才发现,我错过了招聘黄金期,之前给过我面试邀约的公司,基本上都找到了合适的人选。而我自己在网上主动投递的简历,迟迟没有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还是多亏工作了两年的学姐推荐,说她的朋友在一家自媒体工作,正好在招策划,让我准备一份简历去试试。公司不大,成立时间不久。给我面试的就是公司的CEO。他给我设置了几个选题,让我根据选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我的回答让他很满意。很快就收到了一份不错的offer。

入职后,我感觉这份工作真的很适合我,每次提出的策划方案,公司都很认可。小伙伴们也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正能量满满的年轻人。年底的时候,公司为了鼓励员工,专门设置了5个奖项,我还获得了其中的“最强大脑奖”。虽然只是一个称号,但我还是觉得有很大的满足感。

前些天,我跟娟子约着吃饭,互相了解近况。娟子还在那家大公司做着最基础的工作。娟子自嘲说,职业打杂。还很羡慕我现在整个人的状态。那次聊天,也让我知道了那家大公司辞退我的真实原因。

娟子说,她后来听部门领导私下跟同事提起过我,说之所以让我走,是因为我总自以为是地提一些建设性意见,总想着通过一些改变,优化步骤和流程。还说我这人看着一脸诚恳,其实野心很大。

我当时听了真的很震惊,我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跟公司提出来,肯定是为了公司好,怎么就被看成了我自己的野心了呢?可我如果真的这么差劲,那怎么现在的公司却如此认可我呢?

我后来终于想通了。自己身上同一项特质,被前公司嫌弃,是因为那个领导觉得我锋芒毕露、锐气十足,而这种特质却是现在的这家公司所需要的。我的那些冲口而出的想法和点子,恰恰能帮助公司创造更多新的东西。

由此看来,求职的关键还是在于匹配度,个人能力是重要因素,但也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其实仔细想想,这跟找对象也是差不多的道理,条件再好,也不是跟谁都合适。可一旦找到合适自己的另一半,也能彼此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共同克服困难,携手走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