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上又吵起来了。

《二舅》的事还在发酵。

我们之前推文的观点:对二舅本人是敬佩的,对创作者的叙述和升华感觉怪怪的。

不过倒是从来没有怀疑二舅的真实性,但这几天记者去实地采访,才发现视频中的二舅和现实中的二舅,其实是有出入的。

主要集中在这几点:

1、据当地村民的说法,二舅应该是视频创作者的妻舅,和创作者相处认识时间应该不长,感情上可能过于充沛了点。

2、当地民政部门表示残疾证20多年前就办下来了,也享受了帮扶政策,视频中有点避重就轻。

3、当地卫生院院长表示残疾和打针无关,二舅得的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

另外,网上还有人质疑,全市统考拿走的三份卷子就有二舅一份,按照二舅的年龄,当时应该是七十年代,不存在考试这回事,同样的还有三天看会木工,也被业内人认为不太可能,应该是下过功夫学的。

网上质疑还有,就不一一说了,一句话:

围绕在二舅身上的传播要素,很多都经不起推敲

二舅的天才人设,二舅的误诊残疾,二舅的不公遭遇,很可能只是为了传播效果而夸大渲染和模糊其辞的。

也是说,真的二舅是存在的,他的人生很坎坷,他的人格很坚强,二舅很好,但是没那么有戏剧性。

视频中的二舅是加工过的,有不少夸大渲染甚至是模糊的,是为了传播效果而打造的二舅。

真的二舅,假的二舅,要不要较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网上又吵起来了:

一派的观点是不要较真,即便二舅是假的,但是正能量是真的,治愈也是真的,作者是出于好的目的,没什么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相信一定有一个这样二舅存在着。

一派的观点是要较真,毕竟作者是打着真实故事的噱头的,结果不但视频的传播的观念值得商榷,现在连人物的真实性都有问题,不是忽悠人吗。

我的观点还是之前的观点:

真善美,真是排第一的,真才是至善至美

所有不真的东西,不管它的出发点是好还是坏,其最终结果对我们的认知都是有害无益的。

对于《二舅》这个视频作品,在之前的推文里有个网友评论的尤为独到,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在纪录片的影像形式上,加上散文形式的画外音,夹杂一些互联网式的传播语素,完成了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引导。有共鸣的人被按摩的很舒适,有思考的人会觉得这种表达所嵌入的引导很怪异甚至反感。对这种大热的流量传播结果略有反感,心灵慰籍是要靠被慰籍者自己发现的,似乎不应是被灌输的……

真实纪录片的外衣下,互联网爆款要素堆足,有人被按摩的很舒适,有人感到怪异反感,这大概就是不同的圈层吧。

只是以前圈层的界限非常明显,互相的不适感会很强烈,但是爆款制作者们也升级了,用真实和感动这一类普适的情绪模糊了这种界限,让传播灌输变得越来越自然不留痕迹。

防不胜防啊。

请给真实一点尊重,给感动一些分量。

俗话说,下雨天,多读书,经济小年,更应该蛰伏蓄势。

冯唐的这个成事心法,集合了曾国藩、麦肯锡和他个人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成事方法论,不管是职场白领,还是管理者,都很有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