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渡河路1912号干式气柜拆除工程再传捷报:1号气柜拆除一周之后,2号气柜的最后一块壁板完成拆除,标志着这两座曾被誉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干式气柜,主体结构拆除已全部完成。

这两座30万立方米气柜始建于1990年、竣工于1994年。柜体高106米,直径近70米,最高日调峰能力共约54万立方米,可满足50-60万户居民的煤气日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见证煤气大发展时代

随着起吊指令下达,2号气柜最后的一块钢制壁板被缓缓吊起,慢慢倾斜倒下。与大渡河路“煤气包”朝夕相处20余年,看着它们从筹建、投产到拆除,上海燃气市北销售有限公司大渡河路储配站站长陈皓,心情极为复杂,默默地举起手机定格这一历史性的画面。“此时此刻,比起不舍,更多的是期待。”陈皓说,大渡河路“煤气包”见证了煤气大发展时代,在上海天然气化以后,还依旧作为备用气源服役了3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高高耸立的大渡河路煤气包

记者了解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消灭煤球炉、实现全市煤气化”的决策部署,上海城市煤气实施了跨越式大发展,并提前实现全市煤气化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上海燃气通过技术创新,自主设计、自主建造、成功投运的重要基础设施,大渡河路干式气柜的建成投运,不仅填补了市区西北部的气源缺口,也在缓解全市用气调峰压力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上海地方志的资料显示,至1990年,普陀区使用管道煤气达12.7万户,占全区总居民户的54.2%。而当时上海共建有22座煤气包,向全市237万户家庭供应人工煤气,全市的人工煤气供应量达18.7亿立方米,最高煤气日用量超过800万立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上海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2015年上海实现了城市燃气全天然气化,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从此告别申城。但大渡河路气柜依然承担着天然气储存、调峰的功能,为保障普陀地区46万居民及工商客户的安全供应“贡献余热”。可以说,它们不仅在煤气大发展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全天然气化后作为补充储备气源站起到了稳供、保供的作用。

经历重重考验的施工超预期完成

历时7个月,大渡河路“煤气包”拆除工程遭遇了疫情并暂时停摆,恢复施工后又遇上罕见的高温。重重考验之下,承接拆除工程的隧道股份上海能建市北工程公司,克服各种困难,优化切割、吊装作业,加快推进工程进度。在切割钢制壁板时,施工方发现作业用的割枪太短,作业人员在切割时不仅要受高温的炙烤,还要忍受割枪作业时的高温,也易造成作业人员受伤。企业了解情况后,召开了优化工作会,最后决定延长割枪枪管长度。“我们就找厂家定制割枪,把原来长度80厘米枪管,加长到1.35米,这样作业人员离火就远了。”现场负责人叶项义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除气柜需分多步进行,确保排除所有潜在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割壁板时施工人员用的特制软梯

考虑到气柜本身为钢材质,在高温下,钢板的温度可达50℃以上,施工方加强了作业人员的现场防护和防暑降温措施。“我们提高了防护用品等级,比如鞋子都买厚底的,每天有充足的盐汽水供应,公司还为我们配备了防暑降温物资。”施工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每层柜壁高度不同,且周身分布有槽钢的情况,施工方因地制宜,将特制软梯的脚蹬调整至与槽钢持平,方便作业人员上下的同时,也提升作业效率。

为了应对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方还调整了作业时间,采取“两头做、中间休”的作业模式,并及时关注“上海发布”的天气预报,一旦发布橙色预警或红色预警,便会调整或暂停作业。“红色预警绝对不允许施工,橙色预警的话会看温度,集中在早上5点至9:30进行上午的作业,下午在3、4点进行施工。”项目监理组总监理工程师于宏伟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一块壁板落地

施工方还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变分步作业为交叉作业,为拆除工作提速。“我们把2个气柜相同拆除工序进行了合并,每一个气柜的同样工序,同步操作,节省了时间,也确保工人操作的连贯性。”隧道股份上海能建市北工程公司党支部副书记程文霆介绍。

而与大渡河路“煤气包”一墙之隔的绿洲公寓39号楼的居民,也在窗口见证了最后一块壁板的落地。“今天终于拆掉了,现在我家窗口的视线好极了。”居民朱福成高兴地说,夫妻俩激动万分,还立即发了朋友圈。

看着超预期完成的拆除工作,居民花宝金既惊喜又惊叹,更期盼着这里未来的新面貌。“自6月恢复施工起,就一天一个样,亲眼见证了‘煤气包’‘消失’,真的很神奇。我们感受到政府是加大力度在推动,为老百姓着想,也体现了上海的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这里将成为上海普陀真如的城市副中心区域所在地

未来,两座煤气包的原址地,将成为上海普陀真如的城市副中心区域所在地。围绕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总体目标,通过体育场馆功能升级和品质环境打造,该地块将建设成为 “西上海体育赛事集聚中心+全民运动健身集聚中心 ”。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周楠 易雯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