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张月朗 彭靓 通讯员:谢千桦 朱钊磊)

他,6年军旅生涯,17年驻村岁月,54年光荣在党,他也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之一,他便是福寿乡镇白寺村的一名老党员,援越抗美的战士——李学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李学仁向调研团讲述)

为重温红色记忆,赓续革命精神,汲取奋进的前行力量,7月27日,湘潭大学艺术团赴平江县红色旅游推广与艺术转化调研团抵达平江县福寿山镇白寺村,在白寺村党支部委员李广宇的带领下,与援越抗美老战士李学仁进行访谈,从他的口中聆听烽火往事与返乡岁月。

下午三时许,烈日当空,夏山如碧,绕过曲折的山路,调研团成员来到了李学仁爷爷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不及屋檐一半高度的小木门和一块醒目的红色标志牌。屋前的景色依旧葱郁优美、古朴秀丽。李学仁爷爷身姿依然挺拔,精神依旧矍铄。李学仁爷爷及其夫人带领调研团成员们来到了里屋,亲切地招呼成员们坐下休息,并热情地沏好了茶水。里屋整整两面墙都是李学仁同志及其家人的荣誉与合照。而在“优秀支部书记”的奖状下面,一张用金色相框装裱的“海兵高射炮兵第二团第六届炮友联谊会合影”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通过简单的沟通,团队成员了解到,李学仁同志于1968年入党,当时有两百多人和他一起分入北海舰队,在海南集中开展练习,经过两三个月的训练后到达越南,开启了六年的援越抗美岁月,1974年回到故乡福寿乡镇白寺村务农,1976年担任支部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调研团成员聆听李学仁讲述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调研团成员聆听李学仁讲述2)

当被问及援越抗美期间有哪些记忆犹新的故事及经历时,老人家的眼神中透露出军人特有的坚毅与镇定,开始娓娓道来,他回忆说:“在越战动员时,部队的规定要求便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下战场’。我记得有位比我早两年入伍的老兵,名叫付国昌,我和这位战友都是炮手。当时敌军的一个弹片飞过来划破了这位战友的肚子表皮,整个肠子都流出来了。”听到这,调研团成员不由心头一震,鼻头微酸。老人家继续徐徐诉说着:“他忍着剧痛坚决不后撤,坚守在岗位上,一手将自己的肠子塞回去,一手撑着炮台,继续将炮弹瞄准敌方……”听到这,有几位调研团成员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潸然泪下。一位成员哽咽着问道:“那这样的事情会经常发生吗?”李学仁老爷爷目光炯炯,不假思索地肯定道:“是的,作战时,炮火四起,但凡有一丝懈怠或疏忽,都是致命的……那个时期的越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很多百姓在河边痛哭,因为他们家人朋友被无情的炮火炸死了,还有的百姓由于长时间没地方躲避飞机的轰炸,炮弹的袭击,已经逐渐习惯这种现状,变得麻木。”

1976年,返乡务农“归隐”不久的李学仁同志再次挑起一份沉甸甸的重担—成为白寺村的支部书记,肩负着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维护白寺村的重任。

白寺村,一个典型南国乡村特色的小村庄,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三面环山,环境秀丽,整个村子遍是郁郁葱葱的各种树木和竹林,但是却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环境闭塞,坡险路陡,许多房子只能遮风避雨,却不能保暖,当时以乞讨为生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现在生活好多了,村子从一穷二白逐步迈向温饱小康了,尤其是近些年,在政策的支持下,白寺村一步步实现脱贫攻坚,人民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李学仁同志欣慰地说道。

当被问到是怎样的决心和力量让您在这个岗位上坚持十七年时,他眼角带笑,眼里有光,回答道“其实我就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我始终坚持一项处事原则,便是做不到的事情,不给老百姓承诺;承诺过的事,就一定要不遗余力去做好,要给老百姓做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李学仁当兵所获纪念品)

在采访的最后,奶奶装好满满一袋新鲜洗好的李子递给调研团成员,调研团成员向两位老人表达感谢后便驱车离开。风和日暖,碧空如洗,窗外的景色飞驰而过,后视镜里的白寺村在车身回转中消失不见,而两位相携并肩的老人的温柔笑脸却犹在眼前。

“有的人像一座山,总是默默无言;每当鲜花开遍,悄然隐没其间”,李学仁他始终秉持初心与赤诚,谱写出作为战士的英勇无畏,身为支部书记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战士的博大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李学仁及其家人合影)

同时,还有更多和李学仁一样“可爱的人”,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提枪上战,流血牺牲;在祖国安定祥和时,保卫祖国,镇守和平;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为祖国和人民美好的憧憬而不懈努力。作为青年一代,更应向先辈学习做到不负时代,要顽强拼搏、奋勇担当,书写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青春篇章,不负韶华,勇于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坚定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与品质,将青春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责任编辑:郝梓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