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速新闻记者 顾园园 仲文路 杨群 实习生 陈子越 通讯员 张杰)提起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供销社”),很多“80后”“90后”对这个概念可能很模糊,但对于年纪较大的人来说,供销社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供销社代表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热切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我被分配到沭阳县塘沟供销社工作,那一年还不到20岁。”一提到供销工作,出生于1936年的徐百川情绪顿时激动起来。他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是政府推动集资成立的‘超级连锁店’,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物资计划与供应。”

1954年,18岁的徐百川因为政治觉悟高,能识文断字且打得一手好算盘,被分配到塘沟供销社工作,当时的供销社条件很差,物资短缺。“那时候塘沟供销社有十几间房子,门面也有好几个,但正常只能开一个柜台,今天卖农资,明天卖日用品,也没有其他业务,营业员们工作都没有激情。当时国家要求收废品搞生产,我想我们就从这项工作开始发力吧。”徐百川说。

收废品在那时候又叫“收破烂”。徐百川和同事们拉着车进村,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喊“收破烂”,大家都有些不好意思。看到这种情况,徐百川拿过大锣一敲,带头喊了起来。不一会儿,村民就带着自家攒的破锅、旧布头、细铁丝、木头桩子等物品围了过来,徐百川一边收,一边给大家讲政策,一天下来收了一大车“破烂”。

徐百川和同事们收废品态度亲切,对待村民热情,算账也快,所以很受村民欢迎。塘沟供销社这项工作很快就干出了名气,连县里的供销社都过来学习,徐百川还因此在全县的会议上作经验分享发言。工作得到认可,徐百川以饱满的激情、青春的热血继续投身到供销合作事业中去。1956年,徐百川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的工作岗位是个“香饽饽”,特别是营业员岗位。但徐百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想到了要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反复跟大家强调要热情服务、亲切服务。他尤其重视涉及农资、农业生产方面的销售活动。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他带领站柜台的营业员们,挑着“货郎担子”走村串户,送货上门,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为了改善供销社经济情况,他还带领大家养兔子、养猪,尝试搞多种经营。

由于干事业有想法,有开拓精神,总是能够出成绩,徐百川先后在塘沟、马厂、沂涛等地供销社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群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为了提高土地产值、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当时在沂涛供销社工作的徐百川,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大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带领相关人员到外地考察板材生产情况,并与厂家签订合同,办起了板材加工厂。在他的努力下,板材加工厂运营得很好,不光为供销社增加了收入,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1983年,徐百川被评为沭阳县“优秀共产党员”。

干了一辈子供销工作,徐百川退休后依然关注供销社的发展,经常给年轻人讲过去的故事。他叮嘱年轻党员:“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你入党时说过的话,要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