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集说》:“金印,汉王侯用之,私印亦有用者,其文和而光,虽贵重,难入赏鉴。古用金银为印,别品级耳。”由于金质较软,故秦汉以后,多掺以杂金属,便于制作及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仅授予王侯、贵族和高官,存世量极少。特别是西汉和东汉政权稳定时期,官印的管理较为严格,尤其是金印的管理,回收融毁制度执行较严,因此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金印少之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市栖霞区直渎山东晋墓葬出土

“关中侯印”金印·东晋

【尺寸】:通高2.1cm,边长2.4cm

藏于六朝博物馆

1985年元月13日,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采石场,在中央门外直渎山猪头峰下推土时,发现了一颗金印.印正方形,通高2.1厘米,边长2.4厘米,钮高1.2厘米,重118克,金含量百分之85.钮作龟形,龟首高昂,四足作游动状,背部刻短线和曲尺纹.正面刻白文"关中侯印"四字.书体苍劲,刻工粗犷,体现了魏晋时期印玺的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10月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文帝行玺”金印·西汉

黄金纯度>98%

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

“文帝行玺”以龙为钮,黄金铸成,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的规制,另外,汉朝皇帝印印面为“方寸二”,即相当于今天的2.7—2.8厘米,而南越王“文帝行玺”边长3.1厘米,后者大于前者,这应是南越王别出心裁的得意之作,迎合了其独霸岭南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10月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

西汉南越王赵眜墓

“右夫人玺”金印·西汉

1983年广州象岗南越文王墓东侧室出土,保存完好。全印用黄金铸成。通高1.6厘米、边长2.2厘米,重65克。印面凿刻篆文“右夫人玺”4字,字体庄重。有边栏及十字界格。龟钮,龟身较为偏平,龟头略伸出印身,龟尾短小向下垂,背甲刻有鳞纹,龟腹中空,可系印绶。

此印出于东侧室,与一枚“赵蓝”象牙印同出。古以右为尊,“右夫人”当为诸姬妾之首。“右夫人”在《史记》、《汉书》中仅见于乌孙国。南越国自称蛮夷外藩,故后宫建制亦与少数民族同。该印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

龟纽“宣成公章”金印·西晋

印面2.5×2.5厘米,重165.8克

龟首高昂,龟背拱起,尾下垂,四肢粗壮,腹下镂空。篆体阴刻“宣成公章”四字,是墓主的爵位。同墓还出土了两枚印章,一为双面铜印,刻有“刘弘”、“刘和季”,为墓主的姓名及字;一为“镇南将军章”金印,为墓主的官职。

据《晋书•刘弘传》的记载:“刘弘,字和季”,“以勋德兼茂,封宣成公。”“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代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西晋时先后拜荆州刺史和宁朔、车骑、镇南建军,并以“勋德兼茂”封宣成公。这两枚金印的出土,既证实了史籍所记的可靠性,也印证了晋代“四镇”将军位从公爵,皆假金章的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出土

“镇南将军章”金印·西晋

印面2.5×2.5、高2.2厘米,重131.5克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金质龟钮,印面篆书“镇南将军章”,此印与“宣成公章”同出。刘弘是曹魏扬州剌史刘馥之孙。曾率军讨张昌之乱,代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西晋光熙元年(306年)八月卒于襄阳军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在江苏扬州邗江甘泉乡出土

广陵王玺金印·东汉

南京博物院藏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的主人是广陵王刘荆,他是东汉广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在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被册封为广陵王,死后夫妻合塟在扬州的甘泉山。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龟钮精致,纹饰精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福冈东郊志贺岛出土

委奴国王金印·汉

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藏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1784年,在日本福冈东郊志贺岛上发现的。印台呈方形,上有蛇纽,钮上满錾鱼子纹,印面阴刻篆文“汉委奴国王”5字。此印发现后即有不少学者撰文,认为这颗金印可能即是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赐给日本使节之物。

然而对此看法持异议者亦不乏人,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近几十年来,不断有人著文表示不同看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私印说”。所谓“私印说”就是认为“汉委奴国王”印不是东汉王朝赐给的,而是当地统治者自己铸造的“私印”。

这个历史悬案直到“广陵王玺”出土后,才算真正得到解决。这主要是因为两枚金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金印的尺寸、纹饰和錾刻手法上都有共同的特征,这些显然不是巧合的特点足以证明,“汉委奴国王”金印确是汉王朝赐给日本的真品无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重庆市民刘定全

在嘉陵江边散步时无意中拾得

“偏将军印章”金印·东汉

含金率高达96%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该金印的发现十分偶然,是1982年重庆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散步时无意中拾得,后自愿无偿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

该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系汉代龟纽方形金印。经检测,其含金率高达96%

印篆刻阴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字迹清晰工整,篆刻挺拔遒劲。东汉应劭《汉官仪》中明确记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纽。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纽。”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亲自拜授,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云长和赵子龙都曾官拜此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长沙市陈家大山20号墓出土

龟纽“关中侯印”金印·晋

印面2.4×2.4、高2.1厘米,重125克

湖南省博物馆藏

晋朝“关中侯”龟纽金印,通高2.1厘米,边长2.4厘米,重125克,白文篆书。此印为黄金制品,印座方形,龟纽,龟首上扬,背上有龟甲,腹下掏空,网状的背纹刻凿得非常简洁,首、足的刻画也不拘小节了,质朴而端庄。

印面白文篆书四字“关中侯印”,刻工刚劲。印文布局摆脱了汉宫印的旧习,不再讲究方正谨严,而是力求自然之韵。如印文四字大小不等,字距间隙较大,每个字又于横平竖直中,故作歪斜之势;“关”字是个左右完全对称的字,但此处右半略大于左半;左半的“阜”部首不仅双口歪斜,而且略大于右半。“中”字中间一竖略左偏微斜,“侯”字左边一竖因过长而重心不稳,等等。

总之,镌者强调运刀的随意性,以保留某种程度的稚拙趣味,是现存古玺印中难得的一枚写意官印。而且,这种写意不是技巧上的稚嫩或无意,其白文布排整个向右上方移位,造成印面的立体感,其匠心独运分明可见。从印的质地、形制等方面看,与史书记载相符。1957年长沙陈家大山20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中侯金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阳公章金印

十六国

通宽2.6厘米印面2.27*2.25

座高0.63厘米印通高1.87厘米

重100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蛇纽“蛮夷侯印”金印

晋印面2.3×2.3、高2厘米,重91.2克

1990年平江县梅仙镇钟字林出土

平江县文物管理所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国侯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归义氐侯”金印

甘肃省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洛侯金印正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兰王金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